一个掌控了中国经济命脉近50年的洋人因为他中国焕然一新
上回书说道,英国人赫德成了中国海关的最高长官。那么,这位外国人,让当时的“新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在当时,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想要进入税务总司公署,就得经过层层选拔以及严格的考试。内班的内勤人员,待遇比较高,考取此职务的人员需受过高等教育,而且还要通过体检。报考外勤人员的标准比较低,但也需在人品和健康方面满足要求。不论是内班和外班,都必须要经过考试和面试,否则,一律不予录用。
招考外国公职人员,考试地点设在上海、九龙、广州、大连、青岛这些地区。驻伦敦办事处成立后,英国也举行了几次考试。负责招考海关办事员的金登干一丝不苟,从不徇私枉法。当时有个叫邓干的考生,他的父亲与金登干相交多年。面对故人之子,金登干没有容许他“走后门”,而是仔细检查了邓干的资历和水平。最终,金登干认定邓干太过年轻,资历尚浅,不适合这项工作,没有录用。
赫德的一个朋友在广州当牧师,这名朋友希望通过赫德的关系,送儿子乔治·俾士进中国海关。赫德虽然答应给朋友的儿子一个机会,但他却要求乔治·俾士参加考试。在考试结束后,乔治·俾士的成绩并不理想,不符合录取要求,赫德并未破例,委婉地将乔治·俾士送回父亲身边。
总税务司公署需要一个管理灯塔的专业人员,所以赫德便要求金登干在英国筛选合适的人选。经过金登干的搜索,总算是找到了一位名叫毕诗礼的小伙子,在管理灯塔方面很在行。为了考察这名人才的能力,金登干四处奔走。
他先是来到他曾经工作过的伦敦引水工会,拜访了总工程师道格拉斯,听说毕诗礼的人品和工作态度不错后,金登干又找到印度部工程师艾迪斯、土木工程师布普斯等人,进一步确定了毕诗礼的品德和能力。在多次确认后,金登干这才决定录用。
用人方面不徇私情,并不代表赫德没有通融的权力。恰恰相反,在选拔人才方面,赫德拥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权。
1864年八月,总理衙门发布的《通商各口募用外国人帮办税务章程》中提到了赫德的权力范围:“均由总税务司募请调查派,其薪水如何增减,其调往各口以及应行撤退,均由总税务司作主。”由此可见,在总税务司中赫德完全是“一家独大”的。即便他想搞成一言堂也无所谓,但他仍能保持操守,这一点着实令人敬佩。
赫德治下的每个海关,从高层官员到基层办事员都很难贪污。在当时,每放行一条船甚至是一件货物,都要经过申报、登记编号、查验、征税、复核等复杂的流程。每一层流程,均由不同的工作人员签字。这些工作人员相互制衡,除非他们从上到下串通一气,否则根本没有办法独自放行某一艘商船。
与此同时,赫德制订了轮换制度,防止某个工作人员在某岗位工作太长时间。例如:各关的分税务司,每三五年都会轮换一批人。涉及到关键业务的工作人员,每半年就要轮换一次。赫德属下的人员,即便有贪污的可能,他们也不敢伸手。赫德的监察工作做得比较出色,但凡发现属下有人监守自盗,必定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在处罚上,更是从严。
晚清时期,福州海关有个外籍工作人员。由于隔天要倒班,这名工作人员在午夜交班后便回家了。在回家时,他的手里面拎着一条活鱼。查岗的副监察长在海关附近巡逻,刚好发现这名外籍人员。副监察长照例询问了活鱼的由来,可这名外籍工作人员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最终,经一番调查,这条鱼是报关商人赠予该工作人员的礼物。副监察长立即将这名涉嫌受贿的工作人员控制起来,让他在公署中写好检查,逐级上报到赫德处。赫德一点情面不讲,立即将这名拿人家活鱼的工作人员革职。
民国时,江海关税务司听说苏州河的支关人员存在贪腐现象,于是立即组织人手进行调查。经一番查探之后,没有找到贪腐的直接证据,但却在该支关的税收涨幅中看到了端倪。经核查,通关的税务并没有增减。之所以短期内税收上升,正是因为相关人员近期有所收敛。
就这样,江海关税务司一路追查到底,将一些陈年旧案翻出来看,果真找出五名涉嫌贪污的海关人员。
赫德治下的海关,每个关员都能享受到不菲的薪资待遇。即便是中国官员,他们能领取到的工资,也比一般的政府官员高。1927年,刚刚进入总税务司工作的试用期华员,在通过试用期后每个月能领取到一百元法币的工资。同时期进入其他政府部门的文员,每个月仅能拿到五十法币。
海关工作比较稳定,还有不少升职加薪的机会。关员在海关干一辈子,退休时还能拿到相当于十年工资的养老金,这种待遇在晚清乃至民国时期是相当罕见的。直到近代,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海关的工作是金饭碗,银行的工作是银饭碗,铁路的工作是铁饭碗。每个能在海关工作的关员,都是人人羡慕的人上人。为了把手伸向关税,丢了自己的金饭碗,着实有些得不偿失,所以很少有关员这么做。
我们都知道,晚清时期的中国,是任列强瓜分的蛋糕,宰割的肥羊。任何与清人打交道的外国人,都恨不得榨出中国人的所有银子。为什么赫德没有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贪中国人的钱呢?赫德所处的位置,属风口浪尖。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到多方面的监督。
首先,赫德是清廷的外籍大臣,但他的身份却是比较特殊的。从劳务关系来讲,他属于清政府的“雇员”,倘若他做的工作无法让清廷满意,那么不论是统治者还是总理衙门都有资格将其解雇。因此,赫德不止一次地对外表示,自己只是个尽忠职守的雇员而已。清廷给予赫德的待遇不错,所以他本人也不愿丢掉这一金饭碗。
其次,总税务司的长官必须由外籍人员担任,英国人可以当,德国人、法国人、俄国人都可以当。赫德不贪,但不代表其他国家的办事员不贪。每个人都将总税务司当成肥差,想要将赫德挤掉,所以各国都在千方百计地抓赫德的小辫子。如果赫德因贪污露出了马脚,那么便无疑是授人以柄,自讨苦吃。
最后,赫德是一名英国人,所以他自然会为英国的利益考量。他能坐在总税务司的职务上,英国在海关上的权益就能得到保障。所以,英国不会允许赫德做出任何出格之事。于公于私,赫德都没有贪污的理由和必要。
新关建成以后,清政府总算是见识到海关带来的税收有多可观——原来此前的巨额关税都被官员吞吃了!仅海关的税收,就足以成为清政府可靠的财政支柱。到了1887年,总理衙门将各省征收厘金的任务交给赫德。庆亲王表示,“若饬税司经理,收数必有起色。”
当满清进入到倒计时的最后几年,清廷甚至将旧关的大权也交给新关。在一番整顿之后,旧关的税收明显提高。在新关接管旧关之前,天津常关每年关税收入最高只有四十五万两。但在接管后的第一年,天津常关就为清廷贡献了一百万两的关税。
清廷将其加封为太子太保。这一位列“三师”的一品荣誉称号,不必说赫德是外国人,连中国都鲜有人能获得。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赫德的出现,对于清廷来说究竟有多重要。新关的制度,远比旧关先进得多。赫德向时人证明了,在贪腐已形成风气的封建社会,倘若能严格地执行有效的制度,同样能够革除弊病,让官场焕发新生。
不过,我们也不能忘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清廷征收的关税都不属于自己,这笔钱早已在此前的战败条约中被“抵押”给外国人。所以,海关的透明度,直接影响到各国的利益。想要将每一笔赔偿协议都核算清楚,就必须保证海关吏治清明。其实,连满清统治者也明白这一点,否则也不会建立有别于旧关的新关了。
总而言之,赫德成了满清与世界接轨的纽带,在不经意间,为中国吏治改革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