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征辽东时多凶猛?2位名将当敢死队长仅3万人横扫15万大军
原标题:李世民征辽东时多凶猛?2位名将当敢死队长,仅3万人横扫15万大军
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占据着很大的地理范围,在农耕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这个偏处一隅的国家,完全有跟别国抢江山的资格.
作为握着经济命脉之一的国家,高句丽本身便对中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在古代,辽东与关中,中原,江东一样拥有睥睨天下的实力.正因为这种能够与别国争霸的体量,所以历朝历代都不敢放松警惕。
胜败有客观之说,亦有主观看法,从客观上讲,这一次征战胜了,而从唐太宗本人意愿出发,这一仗,虽胜犹败。
此次出师,唐太宗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地盘。其二便是为了一雪前耻。
隋朝四次出师辽东却不能得,百万人身葬沙场,而战士们的头颅,还被高句丽人砍了去筑城,如此大仇,不报不可。
经过充分的准备,唐太宗决定御驾亲征,将士们纷纷开始进行作战准备。而此次面对唐朝发兵,盖苏文早已有应对之策。
四万骑兵杀上辽东城,显然狡诈如斯,他们必定是打着奇兵制胜,要这群士兵步了杨广的后尘。
但太宗这边的两名大将,显然也不是吃素的,打先锋的两位都是硬骨头,不好啃。
这两位大佬级别的人物,在此次战斗中充当了一回敢死队队长的角色,奋勇杀敌,好不快活。
李绩和李道宗手执兵马万数,面对对方四万骑兵的支援,将士们还真有点拿捏不准。
就在有人疲惫不堪动摇,劝说两位祖宗等等援兵的时候,李绩和李道宗却想要以剩余的兵力对抗对方的马壮兵强。
这两位猛将竟不肯等李世民来援,这让将士们丈二摸不着头脑,难不成要以少敌多?可眼下士兵们能打得过人家的骑兵吗?
士兵犹豫不决,可两位大将却顾不了那么多了。战场上错失杀机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利,其中一人立刻带着数千人打先锋。
这波敢死队着实有了奇效,对方虽然人数众多,但却没想到仅仅几千人就敢来战,纷纷自乱阵脚,不知该如何应对。
但显然李绩打的就是出其不意,一时杀机涌现。敌人也不是吃素的,短时间的慌乱之后,他们开始占了上风。
眼看敌人将要形成包围之势,李绩带领剩余的人爬上一个高地,很快便发现了这个包围圈的漏洞。他不顾敌我力量悬殊,立马带领人马冲下高地,向着敌人的漏洞方向猛劲前冲。
后方的李道宗看着他这么不要命地往前冲,也顾不得其他,带着剩余部队展开突袭。敌人很快便被打得七零八碎,四万骑兵如今才见识到大唐将士的勇猛。
他们见形势不利,纷纷向后撤去,而两位敢死队队长,也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拿下了首胜。
虽然敌方属于本土作战,但精兵确实能够给军队带来想象不到的效果。这从当年隋炀帝百万大军折戟尘沙便能够看得出来。
李世民在不动摇国本的基础上,调动了精兵数万人,以令人惊叹的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拿下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别看这么点人,但这是基于国本考虑,在唐朝军队势如破竹的猛攻下,胜利倒向了唐朝这一边。
假如从中原运送粮食到辽东,中间所需时间,所耗人力不可想象,这不仅使得士兵们能够得到很好的补给,又减少了战争成本,对唐太宗来说,可谓是一箭双雕,水到渠成。
经过连日以来的战斗,猛攻猛打几场下来,李世民便率领部队杀到了安市城城下,他看到平壤在向他招手,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拿下这座城,高句丽便从此不复存在,作为平壤最后一处险地,高句丽知道,这里便是他们的最后一站了。
眼看对方逼临城下,盖苏文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使出浑身解数,拿出全部家当,与之对阵。然而还是那句话,数量再庞大的军队,没有好的指挥和运用都是徒劳。
这一场正面李世民派李世绩出兵万人占领制高点,后方一万人围夹,而李世民本人则率领数千部下,在一旁等候时机并“从中作梗”。
当然他的指挥能力没得说,军队发挥也没问题,敌方的节奏瞬间就被唐军带偏了,在慌乱之中,我们能看到高句丽的士兵已经被杀两万有余。
剩下的人宛如没有方向一般四下逃窜,而剩下的士兵,也都抵不住唐军的攻势准备后撤,然而后方早有长孙无忌负责切断,哪里还有他们能撤的余地。
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在没有物资支持的情况下,高延寿和剩余人马都被唐军俘获,然而棘手的问题来了。
假如安市城也被敌军攻破,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平壤无险可守,唐军长驱直入,他们必定面临着亡国的结局。
明白了这一点,这座小城居然展现了连日以来最为牢固的一面,先前的溃不成军在此时此地变成了巍然不动。
安市城竟被他们守得如此牢固,牢固到面对一个多月的攻击,依旧顽强挺立在平壤前方,成了李世民成功的绊脚石。
安市城的坚不可摧以及内里的士兵数量,让李世民不敢以身试险。假如绕过安市城,直攻平壤,不仅会让他自己陷入险境。
而且一旦安市城的士兵出来反击,对他们形成包围之势,那任他们能耐再大也无力回天了。
攻城不下,这是让李世民后半生都抱憾的窝囊事,眼看凛冬将至,再在此地僵持下去,对他们这些长距离奔赴作战的人来说是大忌讳。
无奈之下,李世民决定班师回朝,这一仗虽然是连战连胜,可终究还是没能让高句丽亡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