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阳春远近闻名的武术村感受中华武术的传承

阳春八甲镇横冲村,是阳春地区远近闻名的武术村。从清代同治年间开始,村里就有着代代相传的习武传统。为了更好地向村中的年轻人传授武术,将自己所习的小洪拳发扬光大,今年76岁的第四代小洪拳传人王德先老人在村里成立了武馆,设馆授徒。本期的《漠阳纪事》,我们带您一起走进这条远近闻名的武术村,感受中华武术的传承。

这位正在细心向自己的弟子传授小洪拳功夫诀窍的老人,叫王德先。他今年已经76岁了,却是声若洪钟,精神矍铄,打起拳来虎虎生威。从2016年暑假开始,王德先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在横冲武馆前的小空地给自己的弟子上武术课,传授自己的武艺。

王德先所在的横冲村,是阳春八甲地区远近闻名的“武术村”。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村子里就有代代相传的习武传统。王德先是从1962开始习武的,至今已经有50多年了,从小就痴迷武术的王德先,在年轻的时候就练成了一套拿手的小洪拳,是横冲村小洪拳的第四代传人。为了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自己的武艺传给村里的年轻人,在2016年,王德先在村子里成立了横冲武馆,开始设馆授徒。

王德先老人从十来岁起就坚持每日练拳,早上起来练拳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王德先所习的是横冲村世代相传的小洪拳,想要打出一套正宗的小洪拳,习武者必须从练腿、练腰、站马步、站弓步练起,掌握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洪拳属南少林拳,流行于广东一带,相传为清代洪熙官所创,故名洪拳。练习小洪拳,要做到内三合、外三合。心要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到意到。

我们横冲练的是小洪拳,我们小洪拳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心正、马正、头正、胸脯要正, 四正。最重要的是扎马,一定要配合动作,配合自己的形态。因为我们洪拳要求马步要扎实,出手要重、要狠,所谓洪拳就是硬桥硬马的,力气一定要大,出手要准 狠 要硬,洪拳有这些特点。

古语云:天下两难,读书打拳。在横冲村的练武者之中有一个年龄断层,20岁以上40岁以下这一代习武之人比较少。这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经济大潮袭向农村后,横冲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外出赚钱去了,只有村里的老人们还固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武功。这让一直痴迷武术的王德先很焦急,几经思量,他决定找自己以前的师弟们帮忙,准备在村里成立一个少年武术班。

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横冲少年武术班在2016年正式成立了。在王德先师兄弟的共同努力下,习武队伍不断壮大,村子里前来学习武术的年轻人,由最初的三、四个,变成了现在的八十多人。从越来越多习练武术的孩子们身上,王德先又看到了横冲武术复兴的希望。因为年事已高,精力有限,王德先老人还专门请来了自己的侄子王作列来辅助自己,给村里的孩子做武术教练。

在横冲村年轻一辈的习武者里面,王作列是其中的佼佼者,武艺水平在村里面是数一数二的。王作列在很小时候,就跟着王德先老人一起学武练拳。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说,王德先老人是王作列的启蒙老师,所以在王德先老人的心里,一直把王作列这个年轻的同门小师弟,当作是自己的半个徒弟。现在空闲的时候,王德先老人总要找王作列练练手,切磋切磋。

除了给徒弟们传授拳,掌,钩,腿,弓马步等武术基本功外,王德先老人还十分注重对自己徒弟文化知识方面的培养。为了能更好地让孩子们在练功之余,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王德先专门在自己的武馆内建立一个小图书馆,供自己的小徒弟们在练功之余学习,增长文化知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春节期间,王德先率领横冲武术队参加在阳春市区举行的“粤西地区武术邀请赛”,以出众的实力夺得集体拳术金奖。而自己的得意弟子王鸿文,更是在武术个人赛中,获得到一金一铜的好成绩。

今年,王德先老人被阳春市武术协会授予“积极推动中华武术文化,功不可没”的荣誉称号。平时,每逢春节或喜庆的日子,王德先都会接到一些单位团体或个人的邀请,带领自己的师兄弟和徒弟们作一些精彩的武术表演。因为在王德先认为,能在一些人多的公共场合作这样的武术表演,既可以把快乐带给前来观看的观众,又能宣扬传统的武术文化,对弘扬中华武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而孜孜不倦地弘扬武术这种传统文化,将中华武术这种国粹传给下一代,这也是王德先老人一直醉心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