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5人当选8人获提名!第八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揭晓
经山东省委批准,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表彰会12月2日在济南召开,大会对获得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人员进行了表彰。
其中,济南市田象霞、霍中祥、路兴路、伦学冬、张能菊5人获得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李爱萍、佀雪玲、江士华、刘永海、李洪文、郑传尧、明建建、王月英8人获得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1983年,21岁的田象霞考入天桥区南村街道六居居委会,扎根社区服务一线年一晃而过,昔日基础设施差、流动人口多的老旧开放式社区,如今蜕变成群众乐居生活的全国文明和谐社区示范社区。
田象霞也从一名普通社区工作者变成家喻户晓的“全国劳动模范”,先后荣获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并记一等功,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好人之星,济南市道德模范,济南好人等多项荣誉,曾任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党代表,济南市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会党代表。
1976年10月出生,农工党员,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三槐树村村民。
2017年7月31日,霍中祥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位白血病患者点燃了生的希望,成为全省第567位,济南市第46位,章丘区第6位造干捐献者。他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配型、体检、捐献的每一天过程并发布在网上,呼吁更多的人消除恐惧,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生命。在霍中祥的带动下,又有150余名志愿者采集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时刻准备挽起手臂、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2018年,霍中祥被国家卫健委、中国红十字总会、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授予“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奉献奖”;2019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五星级奖”;荣登“济南好人榜”,荣获第七届济南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2020年4月14日6点30分,还在睡梦中的路同学被一股刺鼻的烧焦气味熏醒了。他发现气味从是门外散发出来的,整个楼道弥漫着烧焦的气味,让人难以呼吸,路兴路立刻意识到有可能是发生了火灾。
路兴路本想第一时间救火,但火势猛烈,凭他一己之力无法扑灭。路兴路果断扶起对面独居的老人,连拖带抱地往楼下跑去,用最快的时间将老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放下老人,马上拿出手机拨打了119,清晰地报告了火灾地点和火势情况。
他挨家挨户一个接一个地敲门,他一边敲门,一边安排大家的逃生路线,有序疏散。终于,在他冷静的指挥下,整栋楼所有的居民无一遗漏地转移到了安全区域。
路兴路同学凭借冷静沉着心理素质和扎实过硬的安全知识,使整栋楼的居民转危为安,彰显其了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高尚美德,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温情与正义就涌动在自己身边。
2019年7月27日下午,在烟台金沙滩公园旅游景区,暑期携幼子旅游的商河县郑路镇褚集小学教师伦学冬目睹一名11岁男孩失足落水,本来不会游泳的伦学冬,发现后毫不犹豫地跳入海中救援。最终,男孩被成功救上了岸,伦学冬却不幸逝世,他生命的指针永远停留在了35岁。伦学冬去世后,先后被追授“济南市道德模范”、“齐鲁最美教师”“山东好人”“山东好人之星”、“山东好人2019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被省政府追授为烈士。
伦学冬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截至8月5日,关于伦学冬托举坠海男孩相关新闻共计336800余篇,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等全国性媒体都进行了播发。济南市文明办发布《关于授予伦学冬“济南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的决定》,追授伦学冬为“济南市道德模范”。省委教育工委、市委教育工委相继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伦学冬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号召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向伦学冬老师学习。
有句俗话这样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在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归北村有一为普通的女人,却用30年的执着、一万多个日夜的精心守候,不离不弃地守候在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的丈夫身边,诠释了爱情的真正含义,彻底否定了这句线年荣登“济南市好人榜”,荣获济南市第七届道德模范,2020年荣登“山东好人榜”。
1991年8月,张能菊的丈夫房玉旺在建筑工地上的架子上摔下来伤势严重,经过一年多的住院治疗,落下了下肢瘫痪,造成二级伤残。丈夫失去了劳动能力,还得靠人照顾,那时孩子才3岁,突如其来的变故没有压垮这个普通农村妇女,从那时起,张能菊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为病痛中的丈夫撑起一片蓝天,为孩子铺下一条路。
对丈夫30年不离不弃的精心守护,累垮了张能菊的身体,因营养不良,造成了严重的骨关节病,还患有心脏病,要靠服用药物维持。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4月,张能菊被查出右患乳腺癌,要住院手术治疗,住院期间,亲朋好友再次捐款,并且轮流到医院伺候。出院后,又经过了8次化疗,在自己患病期间,张能菊不忘丈夫,再三叮嘱家人,要照顾好房玉旺,不要让他烦恼。现在,张能菊身体恢复了,她依旧精心地照顾着丈夫。
在归德街道提起张能菊,街坊邻里无不纷纷竖起大拇指。张能菊用纤弱的双肩担起了生活重担,用她的善良和坚韧支撑起一个家,彰显了一个普通农家妇女坚定不移的爱情和敬老爱亲的高尚情操。
李爱萍,今年75岁,作为一位退休转业军医,她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了退休后的“正式工作”,从2005年到现在,持续16载不曾间断,义务奉献20000多个服务工时,是目前济南市130万注册志愿者中志愿服务工时最多的一位。她有一本笔记本,记录了每次参加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服务时长等信息,2020年中央文明办领导到我市调研时,对李爱萍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李爱萍被亲切地称为“爱心奶奶”。作为济南市儿童福利院“泉城义工亲情拥抱福宝宝”项目的一名骨干,她用自己的爱心和亲情为福利院的孤儿们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为了帮助患有“臂丛神经”的孤儿月月康复,她在没有医学治疗先例的情况下,到处购买医学书籍,仅她床头的医书就有半米多高。她还到处请教专家,坚持不懈的给月月治疗。半年后,在她的努力下,月月基本康复了。她创造了医学书上没有记载的奇迹!有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周要去福利院 6次,加上周日的主题服务活动,她常常有七个半天都在为社会奉献。
用一次又一次的日常善举诠释着志愿者的本色、提升着城市温度。李爱萍先后荣登“济南好人榜”“山东好人榜”,被评为“山东好人”2020十大年度人物,荣获济南市首届“十佳泉城义工”、济南市最美志愿者、山东省最美志愿者、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也成为了一批又一批义工的榜样。
佀雪玲是济南市槐荫区外海实验学校的一名普通校医,一个九岁孩子的妈妈。当疫情袭来,她变身志愿者,以柔弱的身躯扛起责任,以医者仁心书写担当。
“国家危难时刻,我不站出来,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疫情发展迅速,确诊人数攀升,跳动的数字牵动着她的心。2020年1月27日,看到槐荫区医疗协会在招募志愿者,她立即报名。此时,她和因工作常年分居的丈夫刚团聚了五天。来不及儿女情长,顾不上家人反对,她告诉儿子“妈妈去打怪兽,你在家做‘抗疫小卫士’”之后便连夜赶回济南,随时待命。1月30日她到达槐荫区密切接触人员留观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国家危难时刻,我不站出来,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没有大而空的口号,只有发自内心的淳朴想法,她说只是想要为国家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放弃小家的团圆,冲上危险的前线在她的眼里都是小事。
“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小事。”刚到留观点,每天需要及时统计、准确上报各类数据,大家因没有应对经验而有些许混乱。佀雪玲主动请缨,通宵奋战制作完成各类统计表,张贴在指挥部墙上。由此,大家对机构运转一目了然。此外,她还积极协调志愿者,对接部门之间的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和一流的工作能力使得她在众多志愿者中脱颖而出,第三天就被调到指挥部,担任护士长一职。
2020年,佀雪玲被评为“全国抗击疫情最美志愿者”、山东省“十大”最美志愿者,先后被授予“济南市抗击疫情最美志愿者”、“山东省抗击疫情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2019年4月29日傍晚5点左右,一个孩子爬上邻村40米高的通讯塔玩耍,蜷缩在高塔的西南角,无法下来,危在旦夕。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孩子随时可能因为体力不支而摔下高塔,后果不堪设想。
40余米高的铁塔由大型三角钢架搭建而成,孩子身处铁塔西南侧,攀爬救援难度很大,多次尝试均没有取得成效。救援人员见此情况,又联系了高空作业车前来实施救援,但高空作业车需从城区赶来,而时间不等人,每多拖一分一秒都很危险,孩子能否撑得住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我是电力员工,我能爬杆救孩子!”这时,闻讯赶来的江士华自告奋勇,称要只身前往高塔之上解救被困的孩子。在与公安、消防人员沟通后,江士华用随身携带的安全带做好了防护措施,又将消防人员的救援绳、安全带带到身上,负重攀爬高塔。
江士华顺着铁塔北侧爬梯爬到40米高处,找到一根可以踩着的横向钢梁,小心翼翼地走在上面,最终到达孩子头顶位置,再慢慢顺着竖向钢梁往下滑。距离孩子越来越近时,他发现孩子一直在哭,双腿颤抖厉害。他一边靠近孩子,一边轻声安抚孩子的情绪。攀爬到孩子被困位置后,双腿夹紧孩子身体,再将安全绳和安全带利用卡扣系在他的腰部,地面上的救援人员紧紧拉着绳子另外一端,有了这根保命的安全绳,江士华和现场的每一个人都长舒了一口气。他开始鼓励孩子自己慢慢往下爬,可受到惊吓的孩子已经没有下滑的勇气。江士华不敢贸然行动,就在高塔上陪着孩子一直等待高空作业车到来,一起通过作业车下到塔下,孩子成功获救。
2019年8月,江士华荣登2019年度“济南好人榜”,10月份荣获第91期“山东好人”称号,12月份获评济南市第七届道德模范。
言忠信,行笃敬。有这样一个人,他从部队正团职退休,拒绝了多方的高薪聘请,甘愿扎根社区19年;他心系群众,为民解忧,开通了山东省首条人大代表服务专线岁高龄,依然肩扛党旗,冲在社区工作的最前线,他是济南市第四届道德模范、济南市担当作为“出彩型”好干部、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小巷总理之星。他是历下区文化东路街道和平路社区党委书记刘永海,他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初心的色彩始终践行着“为民服务”的誓言。
作为社区党委书记,他注重发挥社区党委的核心引领作用,抓班子、带队伍、建堡垒。2016年,摸索建立了“3+4”协商民主机制,最终实现民事、民议、民决;2019年,联合辖区文化东路小学,打造以“社校融合”为内容的“微校社”特色党建品牌;2020年,带领班子创新探索出“党建引领做加法、矛盾化解做减法、多元共治做乘法、科技支撑做除法”的社区网格治理工作法,并全面推行网格服务“一口清”工作法,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作为一名“老党员”,在“抗震救灾”活动中,他一次爱心捐款和缴纳特殊党费5000元;在抗击疫情中,率先带头捐款1300元,同时积极协调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辖区党员为武汉捐款543万元。
扎根社区19年,刘永海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先,深入群众、倾听民意,付诸于行、反映民声。2002年底,他当选历下区人大代表。2004年3月18日开通山东省首条人大代表服务专线,接着又开通了党代表热线。至今,已接待来自济南四面八方的电线件。
李洪文1979年2月参加工作,2016年3月到西营街道叶家坡村任“”,到去年3月份,是他的第3个任期,至今是他在叶家坡任职扶贫的第6个年头。6年来,他诚实守信、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践行诺言、真抓实干、无私奉献、甘当群众老黄牛的优秀表现,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今年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2月23日,省委书记刘家义等领导率团前往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2月25日,李洪文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2016年3月15日,他到西营镇报到,面对西营镇38个行政村中最远、最穷、最乱的叶家坡村,他许下“作为一名员,只要党组织信任他,他就二话不说,拿出断臂求生的决心和勇气,不给自己留退路,全力以赴,去尽一个员应尽的职责,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党组织交办的任务,坚决带领叶家坡村民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念。从这天起,他就一直坚守着这个信念,牢记着这份承诺,诚实守信,无怨无悔,再苦、再累、再难,也没有想过放弃。
李洪文先后荣获“济南市优秀”、济南市担当作为‘出彩型’好干部、山东好人、“山东省优秀员”、“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30多个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来,郑传尧始终坚守“老百姓选我当下水河村的当家人,我得想方设法让我们村变的更美,让我们村的老少爷们都富起来。”的信条,随时为民服务,带领村民致富,让下水河村从一个四不靠的落后村庄成为当地的全国文明村。
2019年9月,郑传尧开始谋划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相关事宜,经两委会多次商议,2019年10月成立了济南市莱芜区下水河乡村振兴经济股份专业合作社。在村书记郑传尧的带领下,成立的合作社为综合性合作社,经营范围广泛,包含资产管理、房产建材、农业、食品、服务业、康养旅游等多种行业,目前合作社已经相继成功开展运营乡村振兴天地苑食府·儿童乐园、百亩果园·百亩花园、格林豪泰智选酒店、新城天地苑康养之家以及供销社等项目,每天营业额达上万元,合作社的成立带动村民就业近500余人,极大的提高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走出来了一条符合下水河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凝聚发展新合力,齐心协力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新乐章。2020年下水河村实现村集体收入390余万元。
作为一名老党员,郑传尧始终以为村民谋福利,诚实守信为村民做实事为己任。生活中被评为山东省委记二等功,还被评为全省担当作为好书记、齐鲁乡村之星、莱芜市劳动模范、莱芜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等。
明建建同志从一名普通缝纫女工成长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始终保持砥砺奋进、继续前行的初心不改,坚持爱岗敬业,服务发展的信念不变,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不一样的风采。
明建建初来单位,被分配到济南元首集团内销成衣车间缝纫一组,成为一名普通的服装缝纫工。从一个没接触过缝纫机的新手,到逐渐掌握了娴熟的服装制作技术,不断积累丰富的车间管理知识。她逐步掌握了平机、八一、双针、打结等诸多机种的操作,成了一名技术娴熟的“多面手”,产质量指标慢慢跃居车间榜首。
过去元首公司主要以生产纯棉产品为主,但是随着产品面料种类不断创新,元首公司面料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明建建积极参加“名师带徒”活动,悉心帮助并带动身边的职工共同进步、共同成长。2015年,元首公司成立了明建建劳模工作室,她把多带徒弟、带好徒弟、传好手艺是一名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明建建创新工作室”也成为公司提升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她的徒弟成长为公司生产骨干。
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员、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首席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入选2017年“山东好人榜”和济南好人等诸多荣誉。2017年6月,当选为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面对荣誉,她显得十分平静。“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甘做扎根基层的“小角色”是她的信条。在她看来,人生道路还很漫长,人生舞台依然宽广,她希望用自己的技术继续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
王月英是济南先行区太平街道小邿城村人,是一个既让人心疼而又让人钦佩的平凡普通的农村老太太,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这个年龄本应该是儿孙绕堂、膝下承欢、安度晚年的长寿老人,可现实生活中的王月英,在耄耋之年却还要承担着照顾残疾儿子、抚养未成年的残疾孙女的重任。她一生命运坎坷,却始终自立自强,永不言弃;她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支撑着一个不幸的家庭、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她都用力咬咬牙挺过去。她用那顽强不屈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她的事迹为周边村庄的乡亲们所感动、所传颂。
王月英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虽然清贫,但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2年,王月英的丈夫患上了慢性肾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4年后去世,抛下了3个未成年的儿女和治病欠下的一身债务。面对家庭的变故,倔强的王月英没有退缩,春种秋收、做布鞋、卖馒头、照顾孩子,她没黑没白的在地里、家里操劳,她独自用瘦弱的肩膀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含辛茹苦把两儿一女拉扯成人,盼着一家人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可是有时命运像是专门和不幸人过不去,2002王月英的二儿子突发意外造成了脊椎严重受伤,瘫痪在床再也没有能够站起来。二儿媳妇忍受不了家庭的变故,一狠心丢下一个不到2岁的残疾女儿离家出走,下落不明。2006年,王月英的大儿子在一次外出干活时意外身亡。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白发人送走黑发人,已过古稀之年的王月英一时真的有些心灰意冷,万念俱焚。可是当她看着瘫痪在床、常年吃药的二儿子和年幼的残疾孙女,性格倔强的王月英心里猛地一颤。绝不抛弃、不能放弃,作为一个母亲、奶奶,“一定要挺过去,因为这个家不能没有我”,他们是自己的亲骨肉,只有自己挺住,这个家庭才能保住。
在得知王月英顽强不屈的精神事迹和家庭状况后,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她极大地关爱。太平街道和村委会及时为她家申请了低保,并纳入贫困户,享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每年年底,先行区管委会、太平街道也会以特困家庭的方式对王月英家进行救助。针对王月英家的实际困难,2020年,中国农业银行先行区支行资助1.5万元,从村里招募了3名志愿者,专门负责照顾王月英及其瘫痪儿子的日常生活,为她家提供邻里互助的志愿服务。“多亏了党和政府的照顾,让我们这个家庭看到了希望,过上了好日子”,没有文化的王月英见了谁都会唠叨这句话,这也是她真实生活的写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