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列强国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为什么最终却被打败
他甚至提议与英国一道远征耶路撒冷。但英国不但没有答应提供武器,还派其驻埃塞俄比亚领事访问与埃塞俄比亚为敌的苏丹。出于对英国人行为的不满,提沃德罗斯二世皇帝将英国领事及其他一些欧洲人扣为人质。
英国政府在与提沃德罗斯二世交涉未果后,决定派远征军对埃塞俄比亚进行武装干预,解救人质。英国远征军由3.5万人组成,由内皮尔将军指挥。英军于1867年10月底在泽拉港登陆后,缓慢地向埃塞俄比亚内地挺进。
对提沃德罗斯二世改革不满的埃塞俄比亚王公贵族及教会纷纷倒戈,要么趁机宣布独立,要么向英军提供帮助。提沃德罗斯二世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放弃并焚毁首都贡德尔,将军队撤至马格达拉平顶山。
1868年4月,英军逼近马格达拉平顶山,动用大炮等重武器轰击山上的城堡。提沃德罗斯二世寡不敌众,又不甘当俘虏,在释放外国人质并遣散他的部队之后,饮弹自尽。英军攻占马格达拉平顶山,将山顶城堡里的金银财宝和历史文物抢掠一空后,撤出埃塞俄比亚。
提沃德罗斯二世皇帝战死后,埃塞俄比亚又回到诸侯割据的分裂状态。不过,这种割据状态没有持续多久。这时占据埃塞俄比亚政治舞台的主要有。一支是提格雷总督卡萨·默尔察,他控制着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提格雷地区,并于1872年在阿克苏姆古城加冕为“万王之王”,称号为约翰尼斯四世。
一支是控制着埃塞俄比亚中部高原的特克拉·吉奥吉斯( Tekla Giorgis)。另一支是控制着南部绍阿的萨尔·马利安。萨尔·马利安曾被提沃德罗斯二世囚于马格达拉平顶山,后来在英国人进攻平顶山之前逃出,返回绍阿并称王,称为孟尼利克王。这三支力量互相攻伐,争夺地盘,互有胜负。1871年,特克拉吉奥吉斯的军队被约翰尼斯四世的军队打败,后者因而控制了整个北方地区。
埃塞俄比亚出现约翰尼斯四世与孟尼利克北南对峙的局面。1878年,孟尼利克的军队在一次与约翰尼斯四世军队的交战中受挫,孟尼利克被迫向约翰尼斯称臣,以换取后者承认他的绍阿国王地位和在南方的行动自由。
此时,埃塞俄比亚外患不断。先是埃及在英国的怂恿下向非洲之角地区扩张,对埃塞俄比亚形成包围之势;后是苏丹发生马赫迪起义,英国在埃塞俄比亚与马赫迪起义部队之间挑拨离间,导致埃塞俄比亚与苏丹的战争。约翰尼斯四世还未来得及巩固其统治,就被拖入一连串的战争之中。
1875年,由外国顾问指挥的埃及军队对埃塞俄比亚形成三面合围。一路从吉布提港登陆,但在向内地挺进的过程中被阿法尔人消灭;一路从索马里登陆,占领哈拉尔,并在那里统治了十年之久;另一路从马萨瓦登陆,占领厄立特里亚高原的克伦镇。约翰尼斯四世的军队经过几年的苦战,最终打退了埃及军队的进攻。
1887年,苏丹的马赫迪起义军进入埃塞俄比亚西部边境的戈贾姆和贝格姆迪尔,并一度攻占贡德尔。约翰尼斯四世皇帝率兵迎敌。1889年双方在苏埃边境的梅特马( Metema)展开激战,埃塞俄比亚军队虽然击败了马赫迪部队,但约翰尼斯四世皇帝身负重伤,不久死去。他的部队迅速瓦解。
绍阿的孟尼利克利用约翰尼斯四世忙于与埃及人和苏丹人作战之机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实力,扩张地盘。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统治已扩大到埃塞俄比亚南部和西南部奥罗莫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他先是与绍阿及其周围的奥罗莫人结成联盟,利用奥罗莫人的力量扩大其统治疆土。对那些不愿臣服于他的小王国,则通过武力加以兼并。1889年约翰尼斯四世皇帝战死后,孟尼利克不顾约翰尼斯把皇位传给其儿子的遗嘱,宣布自己为“万王之王”,称为孟尼利克二世。
孟尼利克二世是现代埃塞俄比亚的缔造者。一位西方学者写道:“当代埃塞俄比亚的版图、政府和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孟尼利克二世创造的。”还有学者认为,他一面西方列强的侵略,一面却参与殖民主义国家对非洲的瓜分”。他称帝后,继续进行扩展埃塞俄比亚疆土的运动,先后征服沃累加、季马、哈拉尔、咖法等地。
图|抵达埃塞俄比亚前线年前后,孟尼利克二世的统治范围已扩及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大部分地区。他在位期间,埃塞俄比亚的领土版图扩大了一倍多,其边界的合法性也由于战胜意大利侵略军而得到承认。因此,亦有学者认为,现代埃塞俄比亚是“瓜分非洲时代的产物”。1889年,他还将行宫迁至亚的斯亚贝巴,奠定了亚的斯亚贝巴作为帝国首都的基础,帝国的政治中心也随之南移。
在孟尼利克二世扩张埃塞俄比亚疆域的过程中,埃塞俄比亚的封建土地制度最终形成。这种土地制度对埃塞俄比亚后来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974年埃塞俄比亚发生的革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埃塞俄比亚的封建土地制度相当复杂,简单地讲,北部和中央高原地区(主要是提格雷和阿姆哈拉地区)实行的是里斯特(Rist)与古尔特(Gult)相结合的制度。里斯特制相当于自耕农制,但这类自耕农拥有土地的不完全所有权,他们可以继承和转让土地,但需向贵族交纳一定比例的收成,并为贵族提供一定的服务。
贵族对里斯特制土地所享有的权利,称为古尔特。教会除拥有自己的土地外,还对部分里斯特制土地所有者享有古尔特权利。在南方,从理论上讲所有土地归皇帝所有,皇帝将这里的土地分封给皇室成员、朝廷官员、军官和有功的士兵。这些受封者在其封地上所享受的权利,远比北方的古尔特权利广泛得多,封地上的农民实际上成为受封者的佃农。这种剥夺南方被征服人民土地的做法,也为后来埃塞俄比亚尖锐的民族矛盾埋下了伏笔。
抗意卫国战争1885年柏林会议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英国、法国、意大利乃至沙皇俄国都对非洲之角地区虎视眈眈,它们时而相互勾结,时而相互拆台,埃塞俄比亚面临十分险恶的国际环境。
欧洲列强中,对埃塞俄比亚野心最大的是意大利。1882年,意大利政府从鲁巴蒂诺航运公司接管了对阿萨布港的控制权。而鲁巴蒂诺公司对阿萨布港的控制权则是几年前通过欺骗的途径从当地统治者那里购得的。1885年,意大利殖民军队占领马萨瓦港,并开始向埃塞俄比亚内地渗透
1887年,一支意大利军队在多加利( Dogali)被埃塞俄比亚军队击败,意大利随即向埃塞俄比亚派出增援部队。为遏制意大利的侵略企图,孟尼利克二世皇帝一面与占据吉布提的法国发展关系,授权法国公司修建从吉布提至亚的斯亚贝巴的铁路,以换取法国承认埃塞俄比亚领土主权。
该条约的第十七条规定,埃塞俄比亚皇帝在与其他欧洲列强交涉时,可以将意大利政府作为调解人。但意大利玩弄文字游戏,将阿姆哈拉文本上的“可以”这一措辞,在意大利文本上改为“同意”,并依据意大利文本,公开宣布埃塞俄比亚为其保护国。孟尼利克二世皇帝随即宣布废除该条约。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关系恶化。1894年,意大利占领整个厄立特里亚,将厄立特里亚变为其殖民地。
1895年底,意大利殖民军队进入提格雷地区,占领默克雷、阿克苏姆等城镇。孟尼利克二世积极备战,在短时间内集结起一支十万人的大军。1896年3月,埃塞俄比亚军队与意大利军队在提格雷首府阿杜瓦展开决战,埃军大获全胜。17000人的意大利殖民军伤亡7560余人,余部仓皇逃窜。
阿杜瓦战役是非洲历史上少有的一次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埃塞俄比亚历史的分水岭。这次胜利不仅增强了埃塞俄比亚人民的自信心,而且迫使欧洲列强最终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从而基本解决了殖民化和国家独立的问题。军事失败的消息传到意大利后,意大利内阁倒台。
1896年10月、意大利被迫与埃塞俄比亚签订《亚的斯亚贝巴条约》,同意废除《乌查利条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作为回报,埃塞俄比亚允许意大利保有厄立特里亚殖民地。1908年,埃塞俄比亚与英国、法国等殖民国家通过协商划定了埃塞俄比亚与邻国的边界,只有与意属索马里的边界有待划定。
王位之争与海尔·塞拉西一世的崛起1906年5月,孟尼利克二世皇帝因中风而身体瘫痪。虽然他于1907年设立大臣会议来协助他处理政务,并指定他13岁的侄子伊雅苏为继承人,但还是未能阻止埃塞俄比亚王公贵族展开一场争夺王的斗争。1913年,孟尼利克二世去世,伊雅苏继承皇位,但未获加冕。
1916年,绍阿贵族联合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宣布废黜伊雅苏皇帝,立孟尼利克二世的私生女佐迪图为女皇;由于佐迪图尚年幼,立塔法里·马康南( Tafari Makonen)为摄政王和皇位继承人。这位塔法里·马康南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海尔·塞拉西世皇帝。1917年2月,佐迪图在亚的斯亚贝巴加冕为女皇,塔法里也被授予公爵称号。伊雅苏不甘心被废黜,纠集了一支军队准备打回亚的斯亚贝巴,但战败被俘。
塔法里·马康南生于1892年7月,受洗时按习惯得到“海尔·塞拉西”这一教名。塔法里的父亲马康南公爵出身于绍阿贵族家庭,据说有着王族的血统,曾任哈拉尔盖省总督。母亲具有奥罗莫人血统。1903年塔法里的父亲去世,塔法里被孟尼利克二世皇帝封为侯爵,并被送往亚的斯亚贝巴的皇宫生活。
塔法里被立为摄政王时,年仅24岁。他顶住保守派的压力,开始在埃塞俄比亚进行渐进式的改革,目的是把国家改造成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他依照欧洲国家的模式,改革埃塞俄比亚的行政和官僚机构,把省级政权的官员改为对中央政府负责的领取薪水的文官。他主持制定了一些法规,借以规范埃塞俄比亚的官僚机构和百姓的行为。
为培养一支能够致力于国家的改革和建设的年轻人队伍,他主张引进西方式的现代教育制度,不仅扩充了孟尼利克二世学校,还于1925年创办了塔法里·马康南学校。他任命一系列大臣来辅佐摄政王,并在亚的斯亚贝巴为他们修建官邸,塔法里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努力为埃塞俄比亚争取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1919年,埃塞俄比亚申请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立的
国际联盟(国联),但西方列强以埃塞俄比亚国内存在着奴隶制为由加以拒绝。塔法里于1923年下令废除奴隶制。同年,埃塞俄比亚被国联接纳为正式成员。1928年,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签订了一项为期20年的《友好条约》,规定在阿萨布港为埃塞俄比亚设立一个自由贸易区,建设从阿萨布到德赛的公路,并成立埃-意联合公司经营这条道路的运输。
但塔法里的改革措施也遭到一些保守的王公贵族的反对。他们联合佐迪图女皇,企图将塔法里赶下台。1928年9月,塔法里发动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迫使佐迪图女皇授予他国王的称号,将管理国家的权力交给他。1930年,佐迪图女皇去世。同年11月,塔法里·马康南正式加冕为皇帝,帝号为海尔·塞拉西一世。
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的统治和改革继承皇位后,海尔·塞拉西一世继续推进他的中央集权化和现代化改革。1931年,他发布诏书,颁布以1899年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
宪法第十一条写道:“皇帝规定一切行政部门的机构和条例,任免文武官员并决定他们各自的职能和薪金。”不过,宪法也规定设立参议院和众议院。
参议院和众议院均无独立的立法权,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讨论皇帝交议的事项。宪法虽未触动埃塞俄比亚封建制度的根基,也未对皇帝的权力作任何限制,但较之过去无疑是一个进步。1930年,埃塞俄比亚颁布第一部刑法典。1931年,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埃塞俄比亚第一家银行—埃塞俄比亚银行成立,并发行埃塞俄比亚货币。为了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埃塞俄比亚聘请了许多外国顾问,分布在政府各部。
埃塞俄比亚税收制度也得到改革。逐步废除了以实物和劳役交税的旧制度,代以货币税收。税收除支付地方官员的薪金和其他开支外,上交中央财政,取代以前地方官员不定期向中央交纳的贡赋。同时,埃塞俄比亚还初步建立起征收关税的制度。
海尔·塞拉西一世还改革埃塞俄比亚的兵役制,朝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国家军队的方向前进,以取代之前实行的中央和地方分别养兵的制度。一批青年军官被派到英国、法国的军校学习。他还聘请比利时军官来埃塞俄比亚训练皇家卫队。1934年,在霍勒塔开办了埃塞俄比亚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学校,越来越多的新兵得到正规的军事训练。
海尔·塞拉西一世重视教育。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教育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1932年帝国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到1936年,各省已开办了十所新的国立学校。1931年还开办了一所女子学校。派往欧美国家留学的埃塞俄比亚学生越来越多。到1936年,已有200多人赴欧美留学。
总之,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海尔·塞拉西一世的改革已开始收到成效。埃塞俄比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然而,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打断了海尔·塞拉西一世的改革进程。
抗击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的战争意大利并不甘心1896年在阿杜瓦的失败,它始终觊觎埃塞俄比亚这个古老非洲最后一个未被征服的国家。这里凉爽宜人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令意大利垂涎不已。
1928年,意大利虽然与埃塞俄比亚签订了《友好条约》,但意大利并不准备遵守它,而只把它作为迷惑埃塞俄比亚人的手段。它在寻找一切可能的时机入侵埃塞俄比亚,以“洗刷阿杜瓦的耻辱”。1934年12月发生的瓦尔瓦尔事件为意大利提供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借口。
瓦尔瓦尔是埃塞俄比亚东部欧加登与意属索马里交界地区的一小块绿洲,位于埃塞俄比亚境内。由于埃塞俄比亚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该地一直没有埃军驻守。而意大利殖民军队却瞒着埃塞俄比亚,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该地设立了军事据点。
1934年12月底,英国-埃塞俄比亚联合勘界小组在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护卫下来到瓦尔瓦尔。埃军与驻守在那里的意大利军队发生冲突,意大利动用了飞机和装甲车,双方互有伤亡。事件发生后,埃塞俄比亚政府要求把争端提交国际仲裁。而意大利断然拒绝,提出
的无理要求。埃塞俄比亚于1935年1月向国际联盟正式提出控诉。图|意埃战争
海尔·塞拉西一世对国联抱有天真的幻想,指望国联能够主持公道。为避免同意大利军队发生进一步的冲突,他还命令埃军从所有边界地区后撤30千米。然而此时英、法已公开对意大利采取缓靖政策,它们都不愿意因为埃塞俄比亚问题而得罪意大利。
因而国联对埃塞俄比亚的控诉采取了拖延的政策。直至1935年9月,国联才做出无关痛痒的裁决,认定埃、意双方在瓦尔瓦尔事件中均无过错,建议双方根据埃塞俄比亚一意大利友好条约精神解决争端。在这期间,意大利已向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派了大量部队,运去包括飞机、机动车、大炮在内的大量军用物资,做好全面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