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持續暴雨釀災 逾66萬名災民被安置

馬來西亞多州近日持續暴雨,釀成多起水災。至20日下午4時,已有超過6.6萬名災民被安置在受災5個州的臨時安置中心。

災民數量最多的州屬為馬來西亞東海岸地區的吉蘭丹州和登嘉樓州。馬來西亞災害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到20日下午,登嘉樓州已有逾萬個家庭的3.9名萬民眾被安置﹔而吉蘭丹州20日白天安置人數就上升近萬人,目前達到逾9000個家庭的超2.6萬人。其他受災州受安置民眾在數十人到數百人不等。

據馬來西亞水利灌溉局介紹,從17日到19日,在吉蘭丹州和登嘉樓州共發生65起水災事件。據該局提供的數據,17日到19日3天中,登嘉樓州卡拉貝氣象站記錄到的降雨量總計1046毫米,比登嘉樓州長期月平均降雨量高出近400毫米﹔而吉蘭丹州士當站在過去48個小時中,則記錄到總計903毫米降雨量,比該州長期月平均降雨量高出逾400毫米。

馬來西亞氣象局稱,吉蘭丹州、登嘉樓州、彭亨州、柔佛州等州屬的此波強降水可能持續到22日,其中仍將以吉蘭丹州和登嘉樓州最為嚴重。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已宣布,將於21日前往吉蘭丹州巴西馬縣視察災情。(陳悅 魏源)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走进吉兰丹

这是一座拥有历史文化古韵的城市,这是一座拥有美好爱情的海滩城市,这是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默迪卡(Merdeka)在马来语中是“独立”的意思。1957年8月31日,英国殖民政府的国旗在這个大草场缓缓降下,马来西亚国旗缓缓升起,从此马来西亚便成了一个自治民主的独立国家。位于市区的默迪卡广场是当地最佳的历史见证,拥有纪念马来西亚独立的纪念碑。

这是吉兰丹由砖砌成的最古老的建筑物,建于1912年。它原是 Mercantile Bank集团的一间银行,现在改为战争博物馆。此馆收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日本占领大马的记录和纪念物品,还包括一些日本长剑。

大义场皇宫位于默迪卡广场的西侧,吉兰丹苏丹莫哈末二世于1884年下令兴建,进入里面参观是免费的。现在苏丹皇室的结婚、任命、就职和加冕等仪式,都会在这里举行。

手工艺村及手工艺博物馆又名“工芸博物馆 (Balai Getam Guri)”,地处哥打巴鲁文化区中心地段,距大皇宫和竹堡市场仅数步之遥。手工艺博物馆有众多吉兰丹州的精美手工艺珍品。

博物馆一层有一家名为 Balai Sulur Gadung 的餐馆,游客可于此享用各种闻名遐迩的吉兰丹风味美食。游客亦可参观毗邻的手工艺村,观赏这些精美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手艺精湛的工匠们将为您展示传统刺绣、金锦缎编织、巴迪印染、银器与木雕等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他们制作的手工艺品在博物馆中心有售。

中央市场是哥打巴鲁最吸引人的景点,它位于一座风格现代的八角形建筑内,市场内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滩头,商贩们都在叫卖着新鲜的农产品、调味品、藤篮制品等,商品琳琅满目,来这里逛一逛总能发现你喜欢的。市场三楼还可以用餐,基本都是印度菜。

迪沙沙白沙滩是马来西亚哥打巴鲁的一处美丽的白色海滩,就像是一处纯洁的白纱铺在这里了一样。但事实上这里是一处有着血泪的地方,日军1941年南下新加坡前就是在这里登陆的。这边的沙质非常神奇,无论怎样的嬉戏都不会使这片洁白的沙子沾染一点尘埃。这里还有着很多的棕榈树,是马来西亚很常见的一种树木,呈一字排开的,就像是一个个战士保卫着这片土地。海滩还设有渔家乐,来这边的游客可以去渔人家享受一顿渔家宴席。在黄昏时分,这边的夕阳也会大放异彩,十分壮观。

位于苏丹马穆路的州文化中心表现了吉兰丹州的丰富文化遗产。到此参观的旅客,会被邀请去观赏陀螺表演、皮影戏、文化舞蹈和放风筝比赛等活动,其中皮影戏及文化舞蹈表演,一般在晚上举行。吉兰丹是以Rebanaubi大鼓闻名的,几乎每一项文化表演,皆少不了这个独特的乐器。这里也常会举行陀螺比赛和放风筝比赛,海滩上亦展放有五颜六色的超大型风筝。

北京寺是吉兰丹前任州务大臣聂阿兹在2005年所提出的概念,并于2009年建竣。寺的建筑风格具有许多中国元素,主要是仿照中国北京牛街寺风格来兴建。它以吉兰丹老苏丹依斯迈布特拉命名,坐落在马泰边界,如今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往返马泰两地的游客多数会顺道前往参观。

吉兰丹:马来半岛上的千年王城

在马来半岛东海岸,有一处马来文化、泰南文化、华人文化交汇相融的独特所在。它北接泰国,东北为南中国海,西接霹雳州,南临彭亨州,东南为登嘉楼州,这就是马来西亚的吉兰丹州(Kelantan)。

作为马来西亚建国历史最早的州属,在中国汉书中即有记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吉兰丹旧时国号为Darul Naim,意为幸福之邦。这里是华人来到马来西亚后落脚的最早地域,同时也是马来西亚最早开办华文学校的一州(达眉祟德学校始创于1906年)。这是一处独特的旅游胜地,不仅因为景色优美,更因为这里是马来文化的摇篮。千百年的历史往事,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升华。

在清朝时期,海员谢清高曾于1782~1795年间到过彭亨、丁加奴一带,其著作《海录》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吉兰丹当地的人文风俗、王城情形、华人生活状况等。

吉兰丹王城建在河边码头不远,此码头地带,即为早晨集市之处,人们在这里互市往来,各商船在码头上抛锚,上下取货。据历史记载及各方面的考证,吉兰丹华人约于18世纪初已经来到吉兰丹州定居。每年从外地到来的华人有数百人,其中以福建人为多数,他们主要住在码头集市附近,广府人则住在山地一带。各国货船到码头后,会根据船只大小以及货物的轻重而纳税,大型而载货多者,要缴纳五六百银币,小的200至300银币。而无力缴纳钱税的,则由华人甲必丹向国王陈情,免除钱税。

吉兰丹每年均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会,各地的酋长均来拜见国王,在空旷的草场上将礼物送给国王,居住在那里的华人亦会参加这一盛会。值得一提的是,华人先辈来到吉兰丹后,最先聚居在海边,沿吉兰丹河两岸的荒山野林,冒着瘴气瘟疫、毒蛇猛兽的侵袭,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地开拓出一片又一片的土地,建立了四十多个以农为生的华人村落。再后来,村落逐渐发展为市镇,华人开始发展工商业,创办学校,培育人才,延续传统文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华人文化。

在古代,吉兰丹曾为暹罗属国,又因其位置在泰国北大年府的东南边,其风土与物产和泰国的北大年府十分相近。如今,吉兰丹道地的马来人,除了外州移民之外,多是泰南古代马来民族的后裔,其文化体系亦属于泰南马来人的文化。

而自古以来,吉兰丹和南暹的马来人、暹罗人和福建人,文化关系非常密切,在教传入之前,其生活、习俗、宗教是一致的。到1400年教传入后,的宗教信仰才开始转变。而吉兰丹的华人居民,至今仍然保持其由泰南传下来的“祀神會”的民俗。

虽说吉兰丹人口以马来人占最多数,达到了95%,是马来文化色彩最浓郁的一州,但是比起其他州属,因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的缘故,吉兰丹还有着独特而浓郁的泰国风情。尤其是与泰国只有一水之隔的道北,无论是语言、生活习俗还是饮食习惯,都可轻易地找到与泰南的相近之处。异域文化与当地传统的结合,形成了吉兰丹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

吉兰丹有30多个佛教寺庙,随处可见富丽堂皇的佛寺、暹庙,明显受到泰国风格的影响。这里有着世界或者东南亚数一数二的佛像,从卧着、坐着到站着都有:Wat Phikul Thong的行佛、Wat Photivihan的卧佛(东南亚最大及世界第二大的卧佛)、Wat Machimmaram的坐佛(东南亚最大的坐佛)。无怪乎到过这里的人会感慨,行走在吉兰丹的道北,会有种置身泰国的错觉。

【东南亚观察】《走进华人生活》:探访吉兰丹 十八世纪就有华人足迹

原标题:【东南亚观察】《走进华人生活》:探访吉兰丹 十八世纪就有华人足迹

马来西亚华人众多,而每一个不同的地区,华人文化也演变出了独特的风貌,本周开始我们将推出《走进华人生活》系列报道,带您一起感受华人在马来西亚的生活,本周我们就从华人最早踏足的吉兰丹开始说起。

吉兰丹位于马来半岛东海岸,与泰国接壤,面临浩瀚的南中国海。据考证,早在十八世纪就有华人从中国移民到吉兰丹,根据现存最早的神祖牌记载,1744年时就有华人的足迹了。

黄崇锐是吉兰丹华校一名教师,退休后,他就专门研究起华人的历史,这一钻研就是30多年,他甚至把自己的家改成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黄崇锐带我们来到一处当地华人居住的高脚屋,门口挂着大红灯笼和对联,房间里的装饰风格和闽南古民居几乎一模一样,这里的住户介绍,他们家族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如今四世同堂。而这房子露台上的一块木板还记录着祖先刚到吉兰丹时的印记。

这里的华人,每家每户都有祖先的牌位,家族观念颇深,代代相传。目前,这里大约有50多个村落,村民们还会自发修建庙宇,其中大多是供奉妈祖的天后宫。

舞狮、中文歌曲、二十四节令鼓,这些都是吉兰丹华文学校的课程,目前,全吉兰丹共有15所华校,其中包含唯一一所主要教材和语言都是汉语的独立中学和几所国民型华文小学。

对于华人只占不到4%的吉兰丹来说,华文教育并不容易,早期甚至需要筹款捐建校舍、教材,但让他们坚持下来的原因却十分简单。

先辈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中国古诗词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口口相传,华文儿歌朗朗上口,甚至是马来族、泰国裔的小朋友也都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从这些孩子开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将越来越密切。

吉兰丹:马来文化的摇篮

在马来半岛的东海岸,有一处马来文化太难,文化和华人文化交汇相融的独特所在。那就是马来西亚的吉兰丹州,作为马来西亚建国历史最早的州属。在中国汉书当中呢,就有记载,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吉兰丹是一个独特的旅游胜地,因为他拥有非常漂亮的海滩,丰富的文化遗产,华丽的手工艺品和精致的木雕等等,更因为这里是马来文化的摇篮。吉兰丹位于马来西亚东北部,其东北边与泰国交界南边。其马来西亚最大的洲属彭亨,在中国清朝时期,海原县清高,从一七八二年到一七九五年间到过彭亨一带。在其所做的海路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吉兰丹当地的人文风俗王成情形、华人生活状况等。

吉兰丹王城建在河边码头附近,码头地带是早晨集市之处,人们在这里忽视往来。各沙船在码头上抛锚,上下取货等等。据资料记载,吉兰丹华人大概于十八世纪初,已经来到吉兰丹州定居。这里是华人来到马来西亚落脚的最早地域,每年从外地来的华人有数百人。其中以福建人为多数,他们就住在码头集市附近。华人先辈来到吉兰丹之后,最先聚居在海边,沿吉兰丹和两岸的荒野山林,克服重重困难,开辟出了一片片的土地,建立了四十多个务农为生的华人村落。再后来这些村落逐渐发展为市镇,开始发展工商业,创办学校,培育人才,延续传统文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华人文化。

吉兰丹向来一首工艺品和家庭手工业著称,手工艺品遍布整个九妇女在这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所制作的手工艺品都是马来西亚国内最好的手工艺品。吉兰丹的金衣,是绣上金丝或银丝的衣服,是早期吉兰丹皇室的传奇。以前只是皇室家族的专利品,现在很多吉兰丹人在庆典或者婚礼上也会穿这种布料做的衣服,制作中所用的丝绸是从中国引进,金丝和银丝,则是从印度传来。再加上吉兰丹人独特的织衣技巧,才创造了这份手工艺品的传奇,吉兰丹是马来文化色彩最浓郁的一种,也体现着这里深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

马来西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节点,也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如今中国已经连续九年成为了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根据统计,二零一七年中马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九百六十点三亿美元,同比上升百分之十点五,占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百分之十八点七。中国企业已经在马来西亚累计投资了三百八十多个项目,为当地创造了六万多个就业岗位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