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夏威夷“末代公主”96岁去世童年曾就读上海

美国夏威夷伊奥拉尼宫当地时间12月12日宣布,仅存王室成员、被称为夏威夷“末代公主”的卡瓦娜娜科亚(Abigail Kinoiki Kekaulike Kawananakoa)去世,享年96岁。她是夏威夷王国曾经存在的证明,也是当地原住民的身份认同象征。

据报道,伊奥拉尼宫以前是夏威夷王室住所,如今主要作为博物馆用途。该机构在声明中说,卡瓦娜娜科亚公主11日在位于火奴鲁鲁的家中安详离世。声明未透露具体死因,但夏威夷即时新闻网站提到她身体状况一直不好。

夏威夷州长乔希·格林(Josh Green)下令从12日起在州议会大厦和州办公室降半旗致哀,直至18日结束。“卡瓦娜娜科亚是夏威夷原住民事业的热情倡导者,相信她的遗产会被用于协助保存夏威夷原住民文化及人民。”格林表示。

卡瓦娜娜科亚公主并无正式头衔,但她是夏威夷王国贵族家庭后裔,夏威夷王国1893年被商业垦殖者推翻。

夏威夷群岛曾是一系列独立酋邦所在地,19世纪初在卡美哈美哈(Kamehameha)王朝统一下成为单一王国。夏威夷王国与其他主权国家独立贸易,直到1898年被美国兼并。1959年,夏威夷成为美国联邦第50个州。

檀香山社区学院的夏威夷语副教授基乌拉纳(Kimo Alama Keaulana)认为,夏威夷人非常重视家族系谱观念,因此拥有高贵血统的公主备受尊崇,被视为“夏威夷王室所有尊严、智慧及艺术的缩影”。

直至现在,仍有不少原住民要求恢复夏威夷王室实际地位。也有批评者表示,仅仅因为卡瓦娜娜科亚的财富和尊称而被尊为最后一位“夏威夷公主”。

卡瓦娜娜科亚是一名爱尔兰商人的曾孙女,这名商人叫詹姆斯·坎贝尔 (James Campbell) ,在夏威夷种植甘蔗致富,是夏威夷最大的地主之一。坎贝尔的女儿阿比盖尔嫁给了被指定为夏威夷王位继承人的大卫·卡瓦纳纳科亚王子。

卡瓦娜娜科亚生于1926年,她是阿比盖尔女儿的独生女。5岁时,卡瓦娜娜科亚被外祖母阿比盖尔收养,从此被当作继承人培养。

1938年至1939年期间,卡瓦娜娜科亚在中国上海的一所美国学校就读。之后,她在加利福尼亚州贝尔蒙特的全女子圣母高中毕业。她曾经与一名男性短暂订婚。

曾祖父去世后留给卡瓦娜娜科亚巨额财产,她生前拥有价值约2.15亿美元的信托基金。多年来,她资助了各种事业,包括为夏威夷原住民学生提供奖学金、反对火奴鲁鲁的轨道交通项目、捐赠王室物品进行公开展示以及帮助维护伊奥拉尼宫等。

“卡瓦娜娜科亚公主的慷慨和贡献极大地造福了我们的社区,”夏威夷州参议员贾勒特(Jarrett Keohokalole)和众议员霍尔特(Daniel Holt)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特战先驱下: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图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特种部队的萌芽时期,当时主要参战国都组建了或多或少带有特种部队性质的突击队,为战后特种部队和特种作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诸如英国特种空勤团(SAS)等一些突击队甚至延续至今,为其他国家所效仿;另外一些突击队在饱经战火后退出了战争舞台,但其功绩仍为后来的特种部队所追崇,甚至被后来者追认为前身。二战时期由美国和加拿大人组成的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便是其中之一,它从组建到撤编仅有3年时间,但至今被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和加拿大特种行动团(Canadian Special Operations Regiment,简称CSOR)奉为先驱。

1944年1月底,经过休整的第1特勤队人数恢复到1200人,但补充的兵员素质与第一批经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的老兵相比有不小差距。1月31日,第1特勤队被派往安齐奥(Anzio)滩头,支援在那里陷入僵局的登陆盟军。

在1944年2月2日至5月9日,第1特勤队被划归美军第6军的作战序列,防守着安齐奥滩头西面的墨索里尼运河(Mussolini Canal)西岸防线,与东岸的德军“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隔河对峙,两军阵地之间的村庄和农田因为战争而变成广阔的无人区,这里成为双方小部队拉锯较量的场所,也成为第1特勤队书写新的传奇的战场。

上图是1944年2月在安齐奥,上个月刚晋升准将军衔的第1特勤队指挥官弗雷德里克在第6军司令部受到该军军长约翰·P·卢卡斯少将(John P. Lucas)的欢迎。在安齐奥的滩头战斗中,卢卡斯毫无作为,其职务很快便被第3步兵师师长小卢西恩·K·特拉斯科特少将(Lucian King Truscott, Jr)所取代。

虽然盟军困守安齐奥滩头,但第1特勤队在防守方向上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态势,沿着11公里长的防线展开众多小规模突袭行动和情报刺探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夜间进行的。白天驻守在前线的团忙于深挖战壕、构筑迫击炮位及自动步枪和轻机枪火力点;晚上特勤队员们用黑色鞋油将脸和手涂黑,融入黑夜里,穿过运河渗透到德军阵地上大开杀戒。例如,爆破巡逻队使用莱安特种炸药破坏道路和引爆涵洞,为敌军装甲部队的行动设置障碍;他们还炸毁可能被敌人用作观察、监听或据守的建筑。侦察巡逻队梳理无人地带并记录德军据点的位置,以提供给后续的巡逻行动,或标记这些据点,以便于次日的炮击;而且,他们的侦察行动往往深入敌军防线米。伏击巡逻队则为游荡不定的德军官兵设置陷阱。战斗巡逻队在近距离接敌时则进行猛烈的突袭。第1特勤队原来所接受的大量夜间战斗训练和之前在意大利中部山区得到的战斗经验在这里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这些行动从来都不是旅级规模的,仅限于班、排、连的突袭,整团或整营规模的突袭行动都非常稀少,而此类行动已经具备现代特种部队突袭战斗行动的一些特征了。

上图是1944年4月14日第1特勤队在安齐奥地区的一场战斗巡逻和突袭演习中,2名进攻农舍的特勤队员。

上图是1944年4月15日第1特勤队联合第1装甲团H连在突袭切雷托阿尔托的战斗中,第2团第2营营部的莫里斯·A·帕克中士(Maurice A. Parker)抓获了2名德军战俘。

上图是1944年4月20-27日期间在墨索里尼运河防线上的一个迫击炮阵地中,第1团第3连的3名特勤队员与他们的M2型60毫米迫击炮合影。注意右边墙角还放着1挺约翰逊M1941型轻机枪。可能是天气原因,在安齐奥战场,他们的M1943型野战夹克大都换成橄榄褐色M1937型羊毛/法兰绒军衬衣。

上图是1944年4月20-27日的战斗训练期间,第1特勤队第2团第6连的1个班正在进行巡逻,注意他们的武器配置。

上图是1944年4月20日在安齐奥战场上,第1特勤队第2团第5连的1个排在进行夜间巡逻前听取排长雷纳中尉(H.H. Raynor)的任务简报,他们的手和脸也都涂成了黑色。

第1特勤队的夜间袭击活动不仅让当面德军防线多米,更重要的是,给敌人带来沉重心理压力,特别是他们在杀敌后,将写着德语“更糟的还在后头!”和带有第1特勤队红色矛尖标志的恐怖卡片留在敌人尸体上。神出鬼没的行动和猝不及防的作风,使德国人称呼他们为“黑色魔鬼”、“魔鬼旅”,并规定任何德军士兵若能抓到一名特勤队员,都能得到10天的假期。

在应该由1个师的兵力守备的防线个团的兵力创造了新的奇迹。“黑色魔鬼”这种极富攻击性的态势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种勇敢大胆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在安齐奥滩头阵地上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帮助盟军撑过了在安齐奥的最黑暗的时光。

上图是第1特勤队在安齐奥的突袭行动中使用的恐怖卡片,左边那张上面写着德语:“更糟的还在后头!”

上图是倒毙于第1特勤队前线无人地带的“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士兵,注意他的军装袖口上“赫尔曼·戈林”的字样。自从第1特勤队进驻墨索里尼运河西岸后,越来越多的德军士兵死于第1特勤队夜间巡逻、突袭和伏击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第1特勤队在安齐奥期间,兵力严重不足,刚部署到安齐奥之时,第1团和第2团都仅余近半兵力,只有第3团接近满编。在1944年3月份时,第1特勤队得以补充了美军第6615游骑兵团第4营全部共400人;4月份,加拿大又提供了近300名补充兵员;加上伤愈陆续归队的士兵,第1特勤队在安齐奥战场先后接收了1450名官兵,兵力得以恢复。不过,在安齐奥98天的战斗部署中,第1特勤队阵亡54人,负伤279人,还有51人在行动中失踪,共计伤亡384人,其中有117名是加拿大人。

1944年5月23日,安齐奥滩头的盟军发起突破滩头阵地的“水牛”行动(Operation of Buffalo),第1特勤队的任务是在几支装甲分队的援助下,沿墨索里尼运河沿岸推进,保护主力部队的右翼安全。

从5月23日至6月2日,第1特勤队一路向北推进,先后占领了阿拉斯蒂诺山、阿尔泰纳村(Artena)、科莱费罗(Colle Ferro)等地。而在5月25日晚上,盟军第5集团军司令马克·W·克拉克中将(Mark W. Clark)为抢在英军之前占领罗马,不惜放弃全歼从古斯塔夫防线度直驱罗马。而转隶美军第2军的第1特勤队赫然成为抢先进入罗马的尖刀。

上图是1944年5月25日晚上19点在阿拉斯蒂诺山,第1特勤队第2团第2营营部的队员与意大利游击队接洽。

上图是1944年5月27日中午11点30分,第1特勤队第2团接近阿尔泰纳村所拍摄的影像。重镇瓦尔蒙托内便在这座山坡右侧下方。第1特勤队在阿尔泰纳村附近与德国人进行了数日拉锯战。

上图是在科莱费罗村,一名特勤队员和一位当地妇女“谈情说爱”,注意他腿上的约翰逊M1941型轻机枪。

1944年6月2日,美军第2军派遣了一支由第1特勤队第3团第3连连长泰勒·马克·拉德克里夫上尉领导的联合巡逻队向罗马进发,侦察巡逻城内敌情并引导大部队进城,6月3日下午,第1特勤队进至距离罗马11.2公里的科莱德费诺奇奥(Colle del Finocchio)附近。6月4日凌晨,第1特勤队接到第2军司令部的命令:“确保罗马城北部的台伯河上的各座桥梁的安全。”第1特勤队开始向罗马狂飙。

上图是正往罗马方向进发的第1特勤队的车队,弗雷德里克准将从指挥车上下来吸口烟。

6月6日早上6点,拉德克里夫上尉率领的联合巡逻队从图斯科拉纳大道穿过城门进入罗马,第1特勤队成为第一支进入罗马的盟军部队。6点20分,第1特勤队第1团第2连和第4连乘坐汉密尔顿·豪斯上校(Hamilton Howze)的第13装甲团的坦克跨国罗马城边界,进入罗马。在向城区推进的过程中,第1特勤队与德军后卫部队展开了巷战,陆续清除了敌军的阻碍和威胁,成功确保了罗马西面和北面8座桥梁的安全。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天在罗马郊外的战斗中,第1团团长马歇尔上校被德军狙击手击中身亡,成为第1特勤队战史上军衔最高的军官;在向罗马进军的路上,第1团伤亡过重,被缩编为1个独立营,作为第1特勤队的预备队。而在向台伯河桥梁推进的过程中,身先士卒的弗雷德里克准将也身中数弹,险死还生。

上图是1944年6月4日早上6点,拉德克里夫上尉领导的第2军巡逻队的吉普车队从图斯科拉纳大道穿过城门进入罗马,这张极具历史意义的照片是当时跟随巡逻队行动的随军记者拍摄的。

上图这幅经典的照片是盟军进入罗马的象征之一:1944年6月4日在罗马郊外,豪斯特遣队的坦克和吉普车沿着6号公路驶入罗马城区,车上载着的是第1特勤队第1团第2营的部队。注意路口那幅巨大的“罗马”路标上,字母“O”下方还有德军狙击手留下的弹洞。

上图是6月4日,弗雷德里克准将(中)在罗马城外55米的距离内起前线前线指挥所。因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的作风,弗雷德里克深受部属们的敬爱,而这也是他成为二战中受伤次数最多的美军将领的原因,弗雷德里克一生中获得了8枚紫心勋章,在解放罗马时便披创三处。

上图是1944年6月4日在罗马市区内,第1特勤队第2团第2营营部人员冲入罗马城区战斗的画面。

上图是1944年6月4日在罗马,第1特勤队的一名正在输液的伤员被抬上救护吉普车。

占领罗马后,第1特勤队于1944年转驻罗马附近的阿尔巴诺湖畔休整。6月23日,第1特勤队指挥官弗雷德里克准将被晋升为少将军衔,前往组建并指挥盟军第1空降特遣队,为接下来的登陆法国南部的两栖作战行动做准备,第1特勤队指挥官一职由第3团团长埃德温·A·沃克上校接任。

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第1特勤队再次进行整训和补充兵员,至1944年7月底,第1特勤队人员达到2500余人。1944年7月初,第1特勤队转驻意大利圣玛利亚迪卡斯特拉巴特(Santa Maria di Castelabate),为接下来的登陆法国南部的行动进行两栖训练。8月初,第1特勤队在蓬扎岛(Ponza)和赞诺内岛(Zannone)进行了登陆作战的联合实战演习,作为登陆法国南部行动前的最后准备。

上图是1944年6月23日在罗马近郊,在阅兵仪式上完成告别演讲的弗雷德里克与第1特勤队的高级军官们告别。弗雷德里克对第1特勤队的诞生和发展至关重要,是第1特勤队的灵魂人物。

上图是1944年8月7日至9日期间,第1特勤队在针对蓬扎岛和赞诺内岛的联合实战演习期间,特勤队员们从运输船只上下来,乘坐橡皮艇准备出发。

1944年8月15日,盟军第6集团军群发起登陆法国南部的“龙骑兵”行动。在D日H时前数小时的8月15日凌晨,第1特勤队3个团分别登陆大部队登陆区左翼的伊莱斯德海耶尔群岛(Îles dHyères)中的两个小岛:黎凡特岛(Isle du Levant)和波尔-克罗岛(Isle de Port-Cros)。这两个岛屿上的德军火炮能够覆盖盟军的登陆区域和运输船队的航线,因此盟军在登陆之前,必须肃清岛上的驻军,尤其要摧毁黎凡特岛最东端的海岸炮台,德军在这里部署了装备了4门165毫米重型火炮的炮台。

登陆黎凡特岛的是第2团和第3团。在夜色的掩护下,特勤队员们从登陆舰上下来,划着橡皮艇从耸立着悬崖的岸边上岸,攀上高耸的峭壁后,分兵向既定目标推进。结果发现,德军炮台里的巨炮不过是个模型,他们又扑了个空。不过守岛德军仍凭借工事固守,经过一天的战斗,至8月15日晚上,黎凡特岛被攻占,第1特勤队俘虏了110多名德军。与黎凡特岛相比,第1团偷袭波尔-克罗岛的战斗则要艰难得多,岛上德军凭借3座具有200年历史的城堡要塞据守,强攻不下。后来在盟军空军和舰炮的支援下,第1特勤队才于8月17日下午肃清岛上敌军,占领全岛。

上图是1944年8月15日在黎凡特岛岸边,被俘的德军官兵乘坐加拿大皇家海军的突击登陆艇准备前往后方战俘营。登陆艇上站着的美军官兵是第1特勤队的队员。

上图是8月17日波尔-克罗岛上艾米恩斯堡的战斗结束后,第1特勤队第1团第2连的一些队员在艾米恩斯堡前合影,这里硝烟未散,可以看到堡垒外墙上斑驳的弹痕。

在结束黎凡特岛和波尔-克罗岛的战斗后,第1特勤队于8月17日登陆法国南部。2天后,该部收到命令,至圣拉斐尔与弗雷德里克少将的第1空降特遣队会合,他们将再次作为弗雷德里克的部下,和第1空降特遣队一起把德国人赶出里维埃拉地区,并沿着海岸线尾随德国后撤部队向东前往法意边境,进入意大利北部。

从8月22日起,第1特勤队沿着法国南部海岸一路向东追击,解放了众多城镇和村庄,俘虏了超过330名德军士兵,毙、伤敌无数,缴获敌军大批物资。9月7日,第1特勤队进至法意边境的芒通(Menton),与边境的德军在阿尔卑斯山区对峙。

从9月至11月,第1特勤队在阿尔卑斯山区凭借法国在战前修筑的阿尔卑斯防线——马奇诺防线的一部分——与德国人拉锯战斗,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类似安齐奥战场上的小规模行动。直至11月底,第1特勤队转驻维尔夫纳-卢贝休整。

上图是1944年8月29日,第1特勤队加农炮连的1辆M3型半履带75毫米自行加农炮开进尼斯,受到尼斯市民的热烈欢迎。这个自行加农炮连是1944年3月时随第6616游骑兵团的游骑兵们一同转到第1特勤队的,结束了第1特勤队没有直属炮兵单位的历史。

上图是1944年11月在法国南部,第1特勤队第3团第5连的1个班全副武装穿过某个村外的农田。

上图1944年11月在法意边境的阿尔卑斯山区,第1特勤队的一支巡逻队出发前查看地图上的路线名队员互相给对方脸上涂抹伪装油彩。

1944年12月5日,第1特勤队在法国南部芒通附近的小镇维尔夫纳-卢贝撤编。

第1特勤队中的620名加拿大人正式以加拿大第1特种作战营的番号集结并转调意大利那不勒斯,在那里,具有伞训经历的295人被转调英国,其余官兵则编入加拿大陆军其他部队中。1945年1月9日,这295人组成的第1特种作战营也在英国被解散。

第1特勤队中的1800余名美国人于1945年1月1日至诺曼底地区的滨海巴纳维尔(Barneville-sur-Mer)。1月6日,他们与由美籍挪威人组成的美军第99独立步兵营的700人一起编成美军第434独立步兵团,由原第1特勤队指挥官沃克上校担任团长。3天后,第434独立步兵团中的353名曾接受过伞训的官兵被调到盟军第18空降军各空降师中。

上图是12月5日在第1特勤队的撤编仪式现场,特勤队员们向他们的军旗告别。

上图是1945年1月9日在英国奥尔德肖特的维多利亚军营里,加拿大国防总部的行政主管威克斯少将给加拿大第1特种作战营的官兵们宣布该营撤编的公告。

1945年4月,美军第434独立步兵团被编入巴顿的第3集团军中,担负该集团军的后卫安全工作,跟随第3集团军一路打进德国。5月8日,德国投降后,第434独立步兵团被派往挪威,维持挪威的社会治安,将30多万德军部队解除武装并遣返回国。在挪威期间,他们总共协助遣返了36.5万名投降德军官兵,还帮助处理了1.1万名无家可归者和遣返了超过8万名盟军战俘。

1945年10月15日,结束使命的第474独立步兵团登船离开挪威,于10月25日回到纽约。次日,第474独立步兵团(除了第99独立步兵营之外)在纽约的尚克斯军营(Camp Shanks)被撤编。1945年11月2日,在马萨诸塞州的迈尔斯·斯坦迪什军营(Camp Miles Standish),第99独立步兵营也被撤编。第1特勤队的历史彻底画下了句号。

上图是1945年在挪威,美军第474独立步兵团的军官正在审查、遣返战后投降的德军官兵,左边是和他们一起工作的挪威士兵。

从组建到撤编的2年时间里,第1特勤队转战太平洋战场、意大利战场、欧洲战场,是二战时期为数不多的在如此短时间内转战如此长距离的战区且完成这么多战斗任务的部队。在众多战役中,第1特勤队的队员们有时是在极端苛刻的条件下肩负着抢夺某些最困难的地形的任务。二战中,第1特勤队毙、伤德军约1.2万人,俘敌约7000人,获得了20枚杰出服役十字勋章、5枚功勋勋章、121枚银星勋章、140枚铜星勋章、1枚飞行勋章、1枚军人奖章、1406枚紫心勋章和1049枚品行优良奖章;而自身阵亡369人,负伤2253人。第1特勤队的每一个不可替代的伤亡都意味着损失的不仅是一名战斗员,而且还是伞兵、爆破专家、破袭战专家、滑雪兵、攀岩者和两栖尖兵。

下图是1944年4月在安齐奥战场的内图诺,美军第6军军长特拉斯科特少将在为5名特勤队员授勋。

第1特勤队虽然已经画上了句号,但其荣光在美军中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他们所经历的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对人员的选拔和能力要求,以及一些经典的非常规战例——诸如对拉蒂芬萨山等意大利中部山区的山地突袭、在安齐奥滩头具有心理战性质的小规模战斗巡逻和突袭、对基斯卡岛和伊莱斯德海耶尔群岛的两栖突击等经验教训等,都为1952年艾伦·班克上校正式组建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时所吸收;而且,一同吸收的还有很多前特勤队员。1960年4月15日,美军恢复第1特勤队番号和编制(保障营除外),并将其与游骑兵第1至第6营合并,组成美国陆军第1特种部队(1st Special Forces)各部。如今,外号“绿色贝雷帽”(Green Berets)的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公认第1特勤队和战略情报局的行动组是他们的直系先驱。加拿大特种部队也同样将第1特勤队视为自身先驱。

严格来说,第1特勤队应该算是一支与游骑兵类似的精锐的轻步兵部队。但是,这支部队所包含的一专多能、特殊训练、小股渗透和突袭等要素如今都继续存活在美军特种部队身上。这支部队短暂而光辉的历史也一直为美加两国军人所铭记。

1983年,为纪念第1特勤队和美加两军在二战中并肩作战的友谊,美国设立了名为“芒通周”(Menton Week)的联合训练活动,主要在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初举办,美加两国特种部队都要在“芒通周”进行联合训练,并一起跳伞。上图是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第26届“芒通周”期间在美国华盛顿的路易斯-麦科德联合基地,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第1特种作战大队与加军特种作战团的特战队员进行联合跳伞。

上图是2015年8月22日在海伦娜市,第1特勤队老兵参加一年一度的特勤队老兵聚会及活动。这里是第1特勤队于1943年4月6日阅兵时走过的街道。注意老兵身后的那些年轻的美军士兵,他们是恰好在威廉·亨利·哈里森堡受训的陆军第19特种作战大队保障营的官兵,他们与特种部队的先辈们一起参加活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久将被派往阿富汗。注意他们有些人还佩戴着第1特勤队的臂章,以示对先辈尊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令人唏嘘!三位世界级门神齐齐出局

绿茵场上的进球固然精彩,门将的各种扑救也很漂亮。卡塔尔世界杯却见证了三位世界级门神诺伊尔、纳瓦斯和奥乔亚的齐齐出局,因为德国、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都未能小组出线年前在巴西世界杯上,三位门神交相辉映,成就一段佳话。诺伊尔帮助德国夺得冠军,因为活动范围超大赢得“门卫”乃至“门腰”的绰号。在2014年金球奖评选中,诺伊尔排名第三,仅次于“绝代双骄”C罗和梅西,有很多人为诺伊尔鸣不平。

只可惜,诺伊尔在辉煌过后,也见证了德国足球的低迷。上届世界杯,德国仅取得1胜2负,卫冕冠军以小组垫底的方式出局。上届世界杯小组赛首战以0比1输给墨西哥,德国群星始终无法逾越如有神助的奥乔亚,诺伊尔把守的球门却被洛萨诺攻破。

12月2日在本届世界杯小组赛第3轮,德国一度以1比2落后哥斯达黎加,第二个失球计为诺伊尔的乌龙球。诺伊尔已经36岁,伤病缠身让他无法像八年前那样神勇。

哥斯达黎加门神纳瓦斯绰号“纳堵墙”,8年前帮助球队在世界杯小组赛连克前世界杯冠军乌拉圭和意大利,战平前世界杯冠军英格兰,以小组第一的身份出线并历史性地打进八强。纳瓦斯曾是皇家马德里实现欧冠三连冠的主力门将。

卡塔尔世界杯,哥斯达黎加首战就以0比7惨败于西班牙,就算纳瓦斯平时用扑救网球来训练,也弥补不了哥斯达黎加后卫线的漏洞百出。最后一轮以2比4输给德国,让纳瓦斯以11个失球成为本届世界杯小组赛失球最多的门将,但是真不能都怪“纳堵墙”。

在三位门神之中,年龄最大的是奥乔亚,已经37岁。本届世界杯小组赛首轮,奥乔亚扑出莱万多夫斯基的点球,帮助墨西哥以0比0战平波兰。可是随着年龄增长,他的爆发力和弹跳力开始下降,个子偏矮和臂展不足的弱点逐渐显现。

在墨西哥以0比2负于阿根廷的比赛中,梅西和恩佐·费尔南德斯攻入两个刁钻的进球,也许8年前的奥乔亚有机会扑出来。小组赛最后一轮,奥乔亚最后时刻被沙特前锋阿尔多萨里攻破球门。不过就算奥乔亚完成零封,年龄偏大的墨西哥还是无法小组出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安哥拉猛将曾令诺维茨基难堪 三个加时憾负德国队

2006年世锦赛安哥拉令人眼前一亮,他们在小组赛最后一场,遇到了诺维茨基领衔的德国队。这场比赛关系到谁将以小组第二的身份出线,争夺进行得异常激烈。最后经过三个加时,依靠诺维茨基的47分,德国队才得以108比103涉险过关。

比赛的开局阶段波澜不惊,德国队牢牢占据场上的主动,奥库拉加、格林、诺维茨基等人相继发威,半场结束的时候,安哥拉落后三分。中场休息回来以后,安哥拉球员的手感依然不佳,西普里亚诺、明哥斯外线三分频频“打铁”,第三节他们只得到8分,这节结束的时候已经落后德国队9分。

意外的事情在最后一节发生了。安哥拉射手群突然集体发威,前六投全部命中,西普里亚诺、明哥斯、莫雷斯等人找回手感,联手轰进五个三分,还有一次抢断后的快攻上篮。安哥拉单节砍下31分,将比赛拖进第一个加时。其实,在本届世锦赛上安哥拉并不是第一次上演反击的好戏,在和法国队的比赛中,他们也是在末节发威,净追九分。究其原因,得益于安哥拉球员的充沛体力。

诺维茨基的作用在加时赛充分体现。最后20秒,德国队还落后3分,队友将球交到诺维茨基的手中,在戈麦斯的贴身防守下他一直找不到出手机会,眼看时间就剩最后一秒,诺维茨基猛地将球投了出去,命中,打平,两队进入第二个加时。五分钟后,又是依靠诺维茨基的两次罚球,德国人将比赛带入第三个加时。这一次,德国人没有给对手一点机会,诺维茨基射下全队得分(13分)中的11分,一手将安哥拉队击败。

全场拿到22分和11个篮板的戈麦斯说:“今天我们已经向全世界证明,我们球队都能够做些什么。我们为此付出了努力,显示出了信心,但是很不幸,最后时刻我们失去了准星。“诺维茨基则表示:“比赛就像今天这样充满乐趣,有些时候必须有东西推着你才能前进,希望这场比赛就属于这种情况。”

恐怖的安齐奥

目前反器材武器多采用12.7毫米口径,也有部分采用俄式标准14.5毫米口径,这两类口径的武器在弹头威力以及便携性方面比较均衡,但凡事都有例外,目前世界上也有少数采用20毫米口径的反器材狙击步枪,例如安齐奥20毫米狙击枪。

安齐奥狙击枪是由安齐奥钢铁厂(ANZIO IRONWORKS)开发的系列武器,其实一开始也没有那么魔性,设计师采用了常见的北约12.7毫米口径,有轻重两种款式,其中轻量款版本空重仅为13.5磅,被称为最轻的.50BMG。

两种版本的.50狙击步枪虽然价格不便宜,轻型售价为5000美元,但是它们的有效射程和精度都让用户相当满意,宣传中称有效射击距离2000码(约1829米),精度1MOA,这些表述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证明没有没有虚假宣传的成分。

在取得不错的商业成功之后,公司认为有必要将步枪的精确射程进一步提升到3000码至3500码(2743米~3200米),这样才能让射手在交战中获取更有利的距离优势,尤其是在与对方狙击手交手的时候,更大的有效射程将带来距离上的明显优势。设计师Mike Remo采用了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那就是直接将口径增加到20毫米级别,于是他开发了发射20×102毫米弹药的栓动远程狙击步枪,没错,新枪的定位仍然是反器材狙击步枪。安齐奥20毫米狙击枪采用枪管后坐式结构,尽量降低对射手的冲击,枪口处有螺纹,可以安装制退器或大型的消音器,金属护木前端安装结实的两脚架,该枪采用抵肩式射击姿势,枪托部分安装了软垫。枪身上方有皮卡汀尼导轨,可以安装各类瞄具,为步枪供弹的是可拆卸的3发容量弹匣,弹匣插口位于扳机护圈前,手枪式握把似乎采用聚合物制成。

20×102毫米的弹药威力巨大,枪口动能65000焦,大约是北约标准12.7毫米弹药的4倍,这样的弹药将对目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击中目标人体躯干很可能就成两截了。

大尺寸弹药对射程的提升非常明显,它的销售网站称有效射程5000码(4572米),结合此前用户的好评,这个数据可信度也很高,不过它需要高配置的光学瞄准镜以及精确的参数计算才行。

安齐奥20毫米狙击枪不仅面向官方部门销售,它居然还向民间市场开放,它的价格显然不便宜,空枪标价9800美元、消音器3200美元、训练弹药10美元/1发……好吧,这只有官方部门、安保公司以及土豪才能消费得起。 (原创不易,点个关注不迷路)下一期更精彩

重磅!乌克兰建造安-225已完成30%巨无霸要浴火重生了?

解体以前的苏联在军事方面可以说是辉煌一世的存在,在财产方面更是遗留下了许多先进的武器和技术,其中安225运输机就是一款超大型的军用运输机,但是对于这款机型直到苏联解体之后,对它的建造仅仅只有两架。

对此乌克兰却在最近称,他们正在积极地建造新的安225运输机,并且打算在近几年内投入使用,关于这一消息的公布,其实还是让许多人发出了一定的质疑的。

之前苏联建造的这一型号运输机,第一架完成了全部的制造工作,而第2架则是被建造了部分以后遗弃在了安东诺夫的工厂中,而这一次乌克兰最新的消息报道也正是安东诺夫公司会对这一款运输机进行建设。

据说对于这架飞机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了30%,而且对此乌克兰政府会极易大力的帮助,总体来看想要将第2架安225运输机建造出来,需要再投入8亿美元的资金,但是从各个方面来说,乌克兰所说的这些情况完成的可能性极低。

首先以乌克兰本身的军事建设技术,是否能够对这一款运输机建设完成就是一个让大家十分怀疑地点,因为实际上第1架安225运输机,曾经也经过乌克兰修整之后进行过运营,而且实施了多项任务,不过在和乌克兰发生的冲突当中,最终被炮火击毁。

更何况对于这一款运输机制造的安东诺夫设计局,在苏联时期的时候,他们的能力的确非常的不错,但是现在早就已经不再是苏联时期了,在现代条件下的武器建设上他们也不具备一定的优势,再加上这些年来人员的调动,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中大型运输机的研制,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因为他们在最近的10多年以来,主要的都是对一些小型的民航飞机或者是运输机进行建造 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他们似乎并不具备建造安225的能力,更何况要面对现代高科技作战运用,这一机型本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这方面他们的实力并不足以说服大家。

再者,虽然8亿美元这样的资金投入对于军事大国来说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对于乌克兰来说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尤其在现在他们与俄罗斯发生的冲突当中,本身就使得他们经济受损比较严重。关于这一款运输机的超高投入,究竟是不是他们能够承受得起的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对于乌方来说,现在需要把他们的资金用在最紧要的方面,与最适合他们自己的大型民航相比较起来,这并不是那么紧要的一个项目。

更何况安225建造之后所能够达到的最佳性能到现在大家都不得而知。在这样一个非常紧迫的时候,花费大量的资金对这款运输机进行建设,怎么看都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很有可能在这一方面资金的大量投入,会使得他们在国家重点发展的部分上受到很大的影响。

最后是对于安225这一款运输机的建设,它本身所具备的一个价值现在并不清晰。因为在运输能力上,现在乌克兰方面把精力投入在他们普通的运输机上完全是够用的。

当初苏联时期对这款运输机进行建设的时候,主要是把它当做了航空航天事业当中特殊的运输机进行建设的,所以在成本上的花费自然要比普通的运输机要高。但是目前就乌克兰来说,这个运输机所具备的特性对于他们来说在当下这一时期并不实用,还费钱。

所以从这几点来看,现在乌克兰对于安225这一款运输机的建设工作,不仅仅遭受到了大家很多的质疑,而且在于现在这样一个非常紧迫的时期,加深对于这一类型运输机的建设也不符合常理。

更何况对于这一运输机的建设本身只有乌克兰和俄罗斯进行联手,才有可能将它做到苏联时期下所能够达到的一个性能,但是现在这一局势下明显是做不到的,所以乌克兰所说的对于一些运输机建设工作完成的进度。

论是在效率还是在质量上也依然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正是由于这些漏洞,所以才使得大家对他们关于这一运输机建造的工作并不认同。

也许在乌克兰背后会有美国等国家的帮助,并且他们现在对外宣称已经完成了30%,足以称得上是一个大消息,但是这样的重磅消息也不足以达到多大的震撼,究竟这一款“巨无霸”能不能够浴火重生,我们不妨再看一看后续的发展。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秘密竟和这个非洲国家有关

有人说,如果世上有什么东西令女人无法拒绝,那可能是爱情和钻石。连玛丽莲·梦露在电影《绅士爱美人》中也忍不住唱出心声:

而提到“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人们更是耳熟能详,这是世界钻石业巨头德比尔斯的经典营销范例。不过,很多人未必了解的是,这家公司最重要的钻石资源国则是位于南部非洲的博茨瓦纳。

这个大片国土被荒漠覆盖、每平方公里不到4个人的国度,钻石产值却高居世界之首……

当年博茨瓦纳寻求民族独立时,需要划分本国与南非的边界。于是,南非一位负责划界的部长与博茨瓦纳的代表一起乘坐飞机,从空中参照山脉在地图上做标识。二人在飞机上兴致很高,多喝了几杯葡萄酒,结果在地图上把两国边界往南多划了一条山脉。

没想到的是,博茨瓦纳独立后竟在这一地带发现了高品质的钻石矿。从此,这个原本干旱贫瘠的国家,命运得以逆转。

故事线年,也就是独立后的第二年,博茨瓦纳在中部奥拉帕地区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钻石矿。

发现钻石矿后,博茨瓦纳政府与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生产和销售商德比尔斯集团以各占50%的比例成立了一家公司——德比斯瓦纳(Debswana)。目前,这家公司在博茨瓦纳境内经营着4个钻石矿和1个煤矿,这4个钻石矿的年产量约为3000万克拉。

当地人常常调侃说,在矿区附近散步的时候,如果踢到石头,一定要捡起来仔细瞧瞧,或许里头就包裹着一块等待打磨的美钻。

这颗有着30亿年历史的钻石重达1109克拉,约有一个网球那么大。它被命名为“Lesedi la Rona”,意为“我们的光”。2017年9月,这颗钻石通过私下交易出售给奢侈品珠宝商格拉夫钻石公司,价格为5300万美元。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并得到确认的最大钻石是1905年采自南非比勒陀利亚附近的“库利南” 钻石,重达3106.75克拉。

2017年,英国哈里王子订婚。订婚戒指由哈里本人设计,镶嵌3枚钻石,其中最大的一枚就来自博茨瓦纳,另外两枚是戴安娜的遗物。

博茨瓦纳被哈里视为“第二故乡”。他不仅从小去过很多次,而且曾和妻子梅根·马克尔一起在那里度假,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在当地,哈里还积极参加慈善活动,帮助艾滋病感染者对抗病魔。

哈里对这个非洲国家情有独钟,也许和它迷人的自然风光有关。博茨瓦纳是非洲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较多的国家,拥有乔贝国家公园和奥卡万戈三角洲野生动物保护区等著名景点。

自2018年11月开放落地签以来,这个曾被调侃为“世界上最难签的国家”有望迎来更多的中国游客。

记者了解到,很多中国游客回国前会特地过来选购钻石。据说,这里卖的钻石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成色更好。

博茨瓦纳南部的朱瓦能镇意为“产小石头的地方”。自1982年以来,这个约1.3万人口小镇出产的“小石头”成为博茨瓦纳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世界上年产值最高的钻石矿,位于朱瓦能镇的朱瓦能钻石矿对母公司德比斯瓦纳的贡献,占到了后者收入的60%至70%。

朱瓦能钻石矿分为3个安全区域:绿区、蓝区、红区。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级别的安全水平。用“戒备森严”四个字形容这里毫不为过。

绿区包括仓库、办公室、培训室等,是安全级别较低的区域;蓝区是包括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进行钻石开采的场地;安保最严的红区位于高楼之内,是钻石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所在地,出于安全考虑,全楼无窗。

如果你想要进入矿区,需要申请许可证。在进入绿色或蓝域时,除了出示许可证,还需进行指纹认证。而且,进出车辆都要经过严格检查。

在矿区里,相机、电脑、手机甚至对讲机未经许可都不准携带。另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规定:如果确需携带药品进入矿区,只允许带药片,但不准带胶囊。

离开矿区时,首先要在机器上彻底清洁鞋子,然后把鞋、包、腰带等放进安检机扫描。最后,你还得经受一番机场级别的搜身安检。

看到这,你可能会有疑问,如果在矿区不小心踩到一颗钻石怎么办?对于这样的情况,矿区规定,应立即通知安保人员。他们会拿专用的盒子封装后带走。

资料显示,1966年至2014年,博茨瓦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5.9%,钻石业贡献巨大。目前,钻石业是该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钻石出口收入约占GDP的1/3、国家财政收入的70%、出口收入的70%。

独立之初,博茨瓦纳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年收入约为80美元;如今,它已经成为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均年收入约6000美元。

但是近年来,博茨瓦纳国内日益关注钻石资源枯竭风险、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有分析预计,若这一情况不改善,博茨瓦纳经济恐难持续增长。

目前,博茨瓦纳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在金融业、高端旅游业、建筑业、制造业等领域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离真正实现经济多元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随着中国与博茨瓦纳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愈发活跃,博茨瓦纳越来越重视中国庞大的市场。

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合设机构——国际贸易中心的一项分析指出,博茨瓦纳2017年销往中国的钻石销售额为160.87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同期销往中国所有出口商品的总额——161.5亿美元。

随着中产阶级家庭数量的增长,以及追求钻石独特性、象征意义和持久价值的年轻消费群体不断增加,中国钻石行业持续快速发展,预计今后将继续保持巨大的增长潜力。

随着中产阶级家庭数量的增长,以及追求钻石独特性、象征意义和持久价值的年轻消费群体不断增加,中国钻石行业持续快速发展,预计今后将继续保持巨大的增长潜力。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发现钻石后,就逐渐取代了南非的位置。如今,俄罗斯的钻石产量约占全球的1/4。

虽然按钻石产量计算,博茨瓦纳不是世界第一,但是按价值计算,博茨瓦纳是世界第一大钻石生产国。(产值=产量X价值)

位于南非以北、博茨瓦纳以西的有一条钻石海岸,这里的钻石矿大多属于次生矿,因此出产的钻石品质极高,其中95%以上为宝石级钻石。

阿盖尔钻石矿场位于西澳大利亚,是世界最大的钻石矿藏之一,世界上90%的粉钻产于此地。

印度早在公元4世纪就开始用钻石做工具,对其他宝石进行雕琢。17世纪的印度,钻石产量达到顶峰,很多欧洲皇室保留的钻石都产自印度。到了18世纪,印度的钻矿才逐步枯竭。

20世纪中叶,俄罗斯发现钻石后,就逐渐取代了南非的位置。如今,俄罗斯的钻石产量约占全球的1/4。

虽然按钻石产量计算,博茨瓦纳不是世界第一,但是按价值计算,博茨瓦纳是世界第一大钻石生产国。(产值=产量X价值)

位于南非以北、博茨瓦纳以西的有一条钻石海岸,这里的钻石矿大多属于次生矿,因此出产的钻石品质极高,其中95%以上为宝石级钻石。

阿盖尔钻石矿场位于西澳大利亚,是世界最大的钻石矿藏之一,世界上90%的粉钻产于此地。

印度早在公元4世纪就开始用钻石做工具,对其他宝石进行雕琢。17世纪的印度,钻石产量达到顶峰,很多欧洲皇室保留的钻石都产自印度。到了18世纪,印度的钻矿才逐步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