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2月31日李绩逝世英国东印度公司电子报纸问世

原标题:历史上的今天12月31日,李绩逝世,英国东印度公司,电子报纸问世

12月3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65天(闰年第366天),全年最后一天。

“以清净心看世界、用欢喜心过生活。再美的花园也有不洁净的东西,再幸福的生活都有不如意的事情。2021再见、2022你好。”

在1352年前的今天,669年12月31日(农历669年12月3日),英国公李绩逝世。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勣”音“绩”),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叁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在421年前的今天,1600年12月31日(农历1600年11月26日),伊丽莎白一世授权组建英国东印度公司。

1600年12月31日(明万历2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权组建世界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殖民印度和战争罪魁),通过出售股票筹集金币组织武装船队,沿着葡萄牙人达·伽马在1499年发现的欧印航线,绕经南非好望角,远赴“遍地黄金的亚洲”进行商品贸易和殖民掠夺。

在371年前的今天,1650年12月31日(农历1650年12月9日),清朝多尔衮逝世。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1626年封贝勒;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1643年辅政,称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问鼎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1650年去世后,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为其,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在141年前的今天,1880年12月31日(农历1880年12月1日),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马歇尔诞辰。

马歇尔是美国三名陆军五星上将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职务,协助罗斯福总统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万美军协同盟军在全世界辽阔的战场上同德、意、日军队作战,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民主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战后他出任总统特使,赴华“调处”国共两党冲突,未能成功。回国后他又任国务卿,实施援助欧洲复兴经济的“马歇尔”计划,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在115年前的今天,1906年12月31日(农历1906年11月16日),萍浏醴起义领导人、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就义。

原名吉唐,字炳生,号锄非,又号培雄。衡山人。早年就读于湘潭美国教会学校。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长沙参加华兴会,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不久留学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一说为正则英语学校)。留日期间,曾和秋趋等秘密组成革命团体“十人会”,又参与冯自由等在横宾所组的“三点会”(或称洪门天地会),任“草鞋”(即将军)。1905年七月,同盟会成立,他宣誓入盟,并担任书记、干事等职。

1906年秋回国,刘道一受黄兴委任为萍浏醴[píng liú lǐ]起义领导人。到达长沙后,刘道一将核心同志召到水陆洲船上秘密开会,商定了起义的具体计划。不幸的是,刘道一因在长沙、衡山等地运动新军、筹集军火,引起清政府注意,在从衡山返长沙途中被清军逮捕。面对严刑拷问,刘道一怒斥道:“士可杀,不可辱,死即死耳!”在狱中写下:“天地方兴三字狱,但期吾道不终孤。舍身此日吾何惜,救世中天志已虚”的诗句。1906年12月31日,刘道一在长沙浏阳门外从容就义,年仅22岁。著有《衡山正气集》。

在97年前的今天,1924年12月31日(农历1924年12月6日),孙中山为救国扶病入京。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自天津扶病入京,受到10万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孙中山11月13日离开广州,经香港、上海,绕道日本,12月4日抵达天津,沿途宣传革命主张。但段祺瑞发表《外崇国信宣言》,并积极筹开善后会议,与孙中山的两大主张相对抗。孙中山见北方政局复杂动荡,北洋军阀全不可靠,深感失望,在天津时又患病不起。但为了作最后的争取,孙中山仍抱病入京,并特发表《入京宣言》,称入京“非争地位权利,乃为救国”。

在85年前的今天,1936年12月31日(农历1936年11月18日),张学良被囚禁。

1933年任华北抗日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华北战事,失败后引咎辞职。自1934年7月至1935年11月,多次与红军作战,失败。后响应中国联合抗日的主张,主动与接触联络。

1936年12月12日,联合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事变和平解决后,25日陪蒋乘机返南京,下机后即被拘留。31日,被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别军事法庭判处10年徒刑,后发布“特赦令”,声称“交军委严加管束”,变成终身监禁。

在37年前的今天,1984年12月31日(农历1984年11月10日),我国南极长城站奠基典礼举行。

1984年12月27日,我国南极考察总指挥陈德鸿、南极洲考察队队长郭琨、副队长董兆乾和有关人员登上南极洲的乔治岛。他们是我国南极考察队的第一批登岛人员。为试选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址,他们于下午1时乘海豚式直升飞机离开停泊在乔治岛民防湾的“向阳红十号”科学考察船,到乔治岛上察看地形。他们先后到达岛上的10多个地方。

12月31日上午(当地时间),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的奠基典礼隆重举行。

长城站位于乔治岛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它面临民防湾中的一条小湾,这条小湾已被中国南极考察队命名为长城湾。长城站背靠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十分丰富。这里地势开阔,滩涂约长2000米,宽约300余米,是企鹅自然保护区、鸟类自然保护区、鲸鱼保护区、植物和化石保护区。这里,在夏季还能看到成片黄绿色的地衣和苔藓,是科学家进行考察的理想场所。

在28年前的今天,1993年12月31日(农历1993年11月19日),我国首张电子报纸问世。

1993年12月31日,我国第一张电子报纸日前在杭州问世。杭州日报暨下午版率先在全国采用电脑及通讯载体发行报纸内容及要目索引。

电子报纸是报社编辑部通过通讯线路将已在电脑中编好付印的报纸内容输入电脑联机服务公司的网络,用户通过电话线,用单位或个人的电脑则可调阅已进入联机服务网络的报纸内容。

在27年前的今天,1994年12月31日(农历1994年11月29日),马昆首次分离出产生基因。

1994年12月31日,旅英学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马昆在人类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地分离出了负责控制产生的基因。这一基因被命名为马昆基因。

马昆的发现受到国际生物学界的瞩目。世界生物学权威性杂志《细胞》,于1993年12月31日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英国《独立报》、《每日电讯报》和《苏格兰人报》也都作了详细报道。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发现有可能导致男性不育新疗法的产生,还可为实现男性避孕提供一个新途径。

在22年前的今天,1999年12月31日(农历1999年11月24日),“中华世纪坛”碑揭幕。

1999年12月31日23时49分,“中华世纪坛”碑揭幕。红色幕布揭下后,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碑石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华世纪坛”题词碑位于世纪坛最南端入口处,是一块长9米、高1.6米、重34.6吨的碑石。碑石以花岗岩为基座,以汉白玉为碑身,正面是题写的“中华世纪坛”五个金色大字,背面镂刻着“中华世纪坛序”。

“中华世纪坛序”是由发起并创意建设世纪坛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华世纪坛组委会副主任朱相远撰写的。这篇283个字的短文,概括介绍了世纪坛各部分的深刻寓意和中华民族的荣辱沉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李世民征辽东时多凶猛?2位名将当敢死队长仅3万人横扫15万大军

原标题:李世民征辽东时多凶猛?2位名将当敢死队长,仅3万人横扫15万大军

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占据着很大的地理范围,在农耕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这个偏处一隅的国家,完全有跟别国抢江山的资格.

作为握着经济命脉之一的国家,高句丽本身便对中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在古代,辽东与关中,中原,江东一样拥有睥睨天下的实力.正因为这种能够与别国争霸的体量,所以历朝历代都不敢放松警惕。

胜败有客观之说,亦有主观看法,从客观上讲,这一次征战胜了,而从唐太宗本人意愿出发,这一仗,虽胜犹败。

此次出师,唐太宗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地盘。其二便是为了一雪前耻。

隋朝四次出师辽东却不能得,百万人身葬沙场,而战士们的头颅,还被高句丽人砍了去筑城,如此大仇,不报不可。

经过充分的准备,唐太宗决定御驾亲征,将士们纷纷开始进行作战准备。而此次面对唐朝发兵,盖苏文早已有应对之策。

四万骑兵杀上辽东城,显然狡诈如斯,他们必定是打着奇兵制胜,要这群士兵步了杨广的后尘。

但太宗这边的两名大将,显然也不是吃素的,打先锋的两位都是硬骨头,不好啃。

这两位大佬级别的人物,在此次战斗中充当了一回敢死队队长的角色,奋勇杀敌,好不快活。

李绩和李道宗手执兵马万数,面对对方四万骑兵的支援,将士们还真有点拿捏不准。

就在有人疲惫不堪动摇,劝说两位祖宗等等援兵的时候,李绩和李道宗却想要以剩余的兵力对抗对方的马壮兵强。

这两位猛将竟不肯等李世民来援,这让将士们丈二摸不着头脑,难不成要以少敌多?可眼下士兵们能打得过人家的骑兵吗?

士兵犹豫不决,可两位大将却顾不了那么多了。战场上错失杀机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利,其中一人立刻带着数千人打先锋。

这波敢死队着实有了奇效,对方虽然人数众多,但却没想到仅仅几千人就敢来战,纷纷自乱阵脚,不知该如何应对。

但显然李绩打的就是出其不意,一时杀机涌现。敌人也不是吃素的,短时间的慌乱之后,他们开始占了上风。

眼看敌人将要形成包围之势,李绩带领剩余的人爬上一个高地,很快便发现了这个包围圈的漏洞。他不顾敌我力量悬殊,立马带领人马冲下高地,向着敌人的漏洞方向猛劲前冲。

后方的李道宗看着他这么不要命地往前冲,也顾不得其他,带着剩余部队展开突袭。敌人很快便被打得七零八碎,四万骑兵如今才见识到大唐将士的勇猛。

他们见形势不利,纷纷向后撤去,而两位敢死队队长,也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拿下了首胜。

虽然敌方属于本土作战,但精兵确实能够给军队带来想象不到的效果。这从当年隋炀帝百万大军折戟尘沙便能够看得出来。

李世民在不动摇国本的基础上,调动了精兵数万人,以令人惊叹的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拿下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别看这么点人,但这是基于国本考虑,在唐朝军队势如破竹的猛攻下,胜利倒向了唐朝这一边。

假如从中原运送粮食到辽东,中间所需时间,所耗人力不可想象,这不仅使得士兵们能够得到很好的补给,又减少了战争成本,对唐太宗来说,可谓是一箭双雕,水到渠成。

经过连日以来的战斗,猛攻猛打几场下来,李世民便率领部队杀到了安市城城下,他看到平壤在向他招手,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拿下这座城,高句丽便从此不复存在,作为平壤最后一处险地,高句丽知道,这里便是他们的最后一站了。

眼看对方逼临城下,盖苏文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使出浑身解数,拿出全部家当,与之对阵。然而还是那句话,数量再庞大的军队,没有好的指挥和运用都是徒劳。

这一场正面李世民派李世绩出兵万人占领制高点,后方一万人围夹,而李世民本人则率领数千部下,在一旁等候时机并“从中作梗”。

当然他的指挥能力没得说,军队发挥也没问题,敌方的节奏瞬间就被唐军带偏了,在慌乱之中,我们能看到高句丽的士兵已经被杀两万有余。

剩下的人宛如没有方向一般四下逃窜,而剩下的士兵,也都抵不住唐军的攻势准备后撤,然而后方早有长孙无忌负责切断,哪里还有他们能撤的余地。

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在没有物资支持的情况下,高延寿和剩余人马都被唐军俘获,然而棘手的问题来了。

假如安市城也被敌军攻破,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平壤无险可守,唐军长驱直入,他们必定面临着亡国的结局。

明白了这一点,这座小城居然展现了连日以来最为牢固的一面,先前的溃不成军在此时此地变成了巍然不动。

安市城竟被他们守得如此牢固,牢固到面对一个多月的攻击,依旧顽强挺立在平壤前方,成了李世民成功的绊脚石。

安市城的坚不可摧以及内里的士兵数量,让李世民不敢以身试险。假如绕过安市城,直攻平壤,不仅会让他自己陷入险境。

而且一旦安市城的士兵出来反击,对他们形成包围之势,那任他们能耐再大也无力回天了。

攻城不下,这是让李世民后半生都抱憾的窝囊事,眼看凛冬将至,再在此地僵持下去,对他们这些长距离奔赴作战的人来说是大忌讳。

无奈之下,李世民决定班师回朝,这一仗虽然是连战连胜,可终究还是没能让高句丽亡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武媚娘传奇》开播 孙宁出演史上忠臣李绩

搜狐娱乐讯 大型古装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在湖南卫视火热上演。该剧由范冰冰、张丰毅、孙宁等联袂主演,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唐朝盛世贞观之治时期的故事。华策星之演员孙宁在剧中饰演英国贞武公李绩,为武媚娘登上皇位书写了重要一笔。

电视剧《武媚娘传奇》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从在家乡的成长到她14岁入宫闱后的权力斗争的传奇故事。剧中英国公李绩由著名演员孙宁扮演。李绩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忠臣,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李绩都享有崇高荣誉。在李绩归唐后,不仅屡立战功,同时也为武媚娘(范冰冰饰)在登基为后,再到武媚娘登基为王的道路上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该剧融合是了爱情、宫廷、政治阴谋、女性成长元素的古装巨制,剧中自然少不了宫斗戏份,许多网友表示《武媚娘传奇》里不少段落设计很像《甄嬛传》。而孙宁在《甄嬛传》饰演的野心勃勃的年羹尧,让许多观众又爱又恨。此次在《武媚娘传奇中》孙宁又变身忠肝义胆的大忠臣李绩,也成为该剧一大亮点。

大唐名将李勣为何病重不肯医治临终遗言:不肖子孙立即打死

公元669年,李勣平定高丽一年后重病在床。家人遍请名医为其诊治,李勣却拒绝道:“我本山东一田夫,遇明主提携有了如今三公的身份,古稀之年何必再多活!”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李勣所立下的功劳已经达到顶峰,军中的威望已无人可及,唐高宗虽仁厚,但势必会产生猜忌。

李勣这样说,就是想告诉高宗李治,我这辈子已经很知足了,现在都七老八十了,连死都不在乎了,哪还有什么野心?

这番忠心之语传到了皇帝耳中,高宗李治很是感动,立即下旨将李勣的弟弟李弼调回长安照顾兄长,并将宫中各种名贵补药,千年人参、灵芝等送到了李勣府中。

公元669年12月31日,李勣将弟弟招到床前,笑着对他说道:“今天我状态好些,你安排一个家宴,把子侄们都找来娱乐一下。”

李勣勉强倚在榻上,喝了一口酒水,看到屋中子孙罗列,甚为欣慰。待到酒宴即将结束时,李勣嘱咐道:“我装出病情好转的样子,是不愿你们担心。我自知命不久矣,今天找你们来,一是为了离别;二是为了立规矩。”

李勣咳嗦了两声,安稳住众人的情绪,然后脸色严肃地说道:“房玄龄、杜如晦两位宰相,在世时位极人臣,与皇帝关系之亲密无人能比,现在却家破人亡了,为何?”

众人都不敢言语,李勣喘了两口气,接着说道:“就是因为他们的子孙不肖,祸及了家族啊!”

李勣握着李弼的手说:“我有遗言,李家子弟务必听从!我死之后,你就搬进我家,儿孙中有游手好闲、操行不轨者,你可执行家法立即打死。如此,李家可安享富贵了。”

李勣见众子弟连连保证,不做那不肖子孙,脸色稍显和煦,便接着嘱托自己的后事“依照古礼用草人草马殉葬,此外一物不用。姬妾可自由离开,不得阻拦。”

唐高宗李治闻听李勣的死讯后,为之悲哭不止,下旨辍朝七日,以示哀悼。并动用皇家工匠为李勣筑墓依卫青、霍去病为例,以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在下葬之日,李治登上未央宫宫楼,目送灵车远去。太子李弘跟随送葬队伍,一路扶灵而哭,几乎昏死过去,可见其真情流露。

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功高震主的名将大多结局悲惨。能得善终之人,李勣就是其中的表率。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曾问计与李靖和李勣,两位大智慧者,不约而同选择了沉默。

自古以来,皇权之争都是生死大考验,一旦站错队,那就是万劫不复,所以真正有本事(谁上也得用我)、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参与的。

公元649年,李世民临终之际,嘱咐太子李治道:“李勣虽有大才,但你无恩与他,将来恐镇不住他。我会下旨贬他外放,他若立即离开,你将来可召回放心用他。他若抱怨不去,我就会直接杀掉他!”

李勣功勋卓著,乃朝廷重臣,无缘无故就被贬官外放,搁谁身上也得抱怨两句,发发牢骚吧。可李勣是怎么做的?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刚刚在朝堂上接到了外放的圣旨,李勣连家都不回,立即奉旨上路了。李勣淡定从容间就化解了一场杀身大祸,没有大智慧是做不出来的。

可惜其孙李敬业只知纸上谈兵,忘记了祖父的嘱托,轻易参与皇权之争,在起兵讨伐武则天时,兵败身死,而李勣也最终受到了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