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是八十一岁生日。这一天,与周恩来单独谈话。谈了他一贯关注的“无产阶级专政”和“防修反修”的问题。萦绕在这个八十一岁老人心中的,仍然是这些解不开的重大理论情结。毕其一生的精力和实践,他一直探索和追寻着答案。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他仍思考不辍。但是,最终,他找到答案了吗?他能够找到答案吗?这样锲而不舍终生执着追求,却最终陷于不能自我解脱的困惑境地,这是最为可叹的。在与周恩来,这个与他相处了半个世纪的老战友的最后一次促膝长谈中,谈到,要尽快解放一批干部,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两位年事已高,并且均已时值迟暮岁月的老人,谈到人大的人事安排问题,并最后敲定了人事方案。周恩来知道,以后,可能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与推心置腹地长谈了。一向顾全大局的周恩来,坦诚而严肃地向谈了和的历史问题。表示,他已经知道有关、有严重政治历史问题的情况。是的,早就知道和有历史问题。当初,为了用和等人发动“文革”,不让提这个问题。到了现在,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更不会提这个问题了。要是换了别的人,如果有所谓的历史“问题”,早就会被批判打倒。可是在“文革”中,根本没有什么衡量是非对错的统一准则。政治的需要,就是标准。虽然在这件事上,周恩来的提醒并没有产生作用,但和周恩来——这两位在中国政坛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在长沙的这次谈话,对于四届人大的顺利召开,对于中国未来的政治前途,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周恩来到长沙向汇报四届人大人事安排的同时,父亲在北京忙碌地工作着。除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外,他还要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主持关于国务院的部、委设置和各部部长、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人选安排,代表中央起草有关报告,并与商谈周恩来的病情及治疗方案。同时,他密切地关注着长沙的动向。他知道,在长沙,在周恩来的身上,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
分析一下这一段的形势,总的来说,是支持周恩来和的,也严厉地批评了一伙。但是,在“文革”中,意料之外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周恩来在长沙与谈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要知道,在这个非常时期,整个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皆系于一人之身,皆系于的一念之间。凭着自己的政治经历,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父亲深深地感到,这种把党和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身的状况,实在有太多的问题和弊病,甚至是危险的。但同时,他也深知,这样的一种政治状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因一时一事而形成的。这种体制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错综复杂的原因。要知道,中国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主义,没有经历过任何意义上的民主主义阶段的过渡,一步跨进完全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和人民,从思想上、理论上、观念上,甚至于习惯上,都要进行许许多多的更新和改变。这一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不可逾越的,是需要假以时日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需要付出极其痛苦的代价。
12月27日,虽然身体极度疲劳,但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周恩来的心情很好。四届人大各项安排,特别是人事安排,已由一锤定音。在这一场生死恶斗之中,再一次用清醒和理智,扶住了那个极不稳定的政治天平。
1974年的最后几天,在北京的最高领导们异常繁忙。12月28日,周恩来召开有王洪文、、、等参加的会,研究如何贯彻在长沙几次谈话的问题。这是复出后第一次以的身份出席会会议。在那个一人定乾坤的时代,虽然没有履行正式手续,但说了让担任,就是常委,至于手续,以后可以补办。在“文革”中,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次会后,周恩来批告王洪文,将审定的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和国务院副总理两份名单(草案)印发政治局全体委员。
29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周恩来传达了在长沙的几次谈话内容和的各项指示。到会政治局成员一致拥护的意见,并通过了经审阅批准的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和国务院副总理两项名单。
四届人大召开在即,中央加快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1975年1月的工作日程表,是一天接一天进行安排的,甚至是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进行安排的。
1月1日,周恩来同和谈话。同日,在人民大会堂,周恩来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通过了由代表中央起草的关于国务院的部、委设置和各部部长、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人选的报告。
3日,周恩来主持有王洪文、、、参加的中央会,研究十届二中全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及在会上传达的指示等问题。
4日,周恩来和王洪文联名向报告政治局会议情况,并送去讨论通过的人事安排方案。
5日,根据的提议,中央发出1975年一号文件,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中国人民总参谋长。同时,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
6日,周恩来主持由王洪文、、、参加的会,继续研究十届二中全会各项议程。
1月8日至10日,十届二中全会召开。会议讨论了四届人大准备工作,决定将《宪法修改草案》《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成员的候选人名单,提请人代会讨论。会议追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为中央副主席、中央。周恩来在会上讲话,他说,在二中全会闭幕前,请示毛主席有什么话要说,主席讲了八个字,“还是安定团结为好”。
十届二中全会为四届人大定下了“还是安定团结为好”的政治基调。想安定,全国人民想安定,“文革”动乱八年多了,人心思定呀。认为,经过八年的“革命”运动,经过他近来的一番苦心安排,应该也可以达到安定了。但是,他没有认识到,八年“文革”所造成的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想要通过一个多方平衡、多种妥协的人代会来解决问题和达到安定,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何况,以周恩来、、、为一方的老革命家,和以、、王洪文、姚文元为首的“文革”势力之间的关系已形同水火,绝对不能相容,想让这根本敌对的两者之间达到“团结”,是完全不可能的。其实,在这场斗争中,政坛上的两大对立面,都是要通过这次人代会的机会,创造对自己更加有利的政治局面。一伙要觊觎更大的权力,以便在身后,全面夺权。而周恩来、等却是要对“文革”的错误进行纠正,努力挽回动乱带来的巨大损失。
1月12日,周恩来主持政治局会议,对四届人大会议的各项议程做最后的研究和确定。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召开。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内,灯火通明,庄严肃穆。在主席台的第一排上,右边坐着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和领导人。左边坐着以王洪文、为首的“文革”势力。两个阵营,界线分明。双方都明明白白地摆下了对立的阵势,已不再有任何掩饰。
当周恩来走上大会讲台,全场二千八百六十四名代表情不自禁地用热烈的掌声向他表达敬意。这掌声经久不息,人们心头激情难平。周恩来激昂而郑重地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中,周恩来重申了要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万人大礼堂华灯的映照下,听着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人民发出的掷地有声的宏伟誓言,代表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周恩来的最崇高的敬意和爱戴。
四届人大通过了对宪法的修改,通过了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和任命了全国人大和政府机构领导人员。会议选举朱德继续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董必武、宋庆龄等二十二人为副委员长。周恩来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陈锡联、、、陈永贵、吴桂贤、王震、、谷牧、孙健等十二人为副总理。国防部长为,计委主任为,建委主任为谷牧,教育部长为周荣鑫,铁道部长为万里,财政部长为张劲夫,石化部长为康世恩,文化部长和卫生部长分别是一伙的干将于会泳和刘湘屏。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着极为特殊的历史作用,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会议的成果是很大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尽管困难重重,尽管不可能从根本上纠正“文革”错误和问题,但是,在坚决而奋力的斗争之下,以周恩来、为首的正义力量,取得了在当时所能够取得的最大成果。通过这次人代会,中国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反映了民心民意,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斗志。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接受了时间的考验,并在今后,成为中国长时期的发展战略。本次会议产生了由周恩来、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机构,尽管在文化、卫生等部门仍被一伙安插了人,但更多的有经验有工作能力的老干部进入了国务院的工作班子,为以后进行全面整顿打下了好的工作基础。